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篇转文引出的闲话

(2006-03-01 03:00:50)
分类: 散文随笔

从一篇转文引出的闲话

友人转来一篇文章,谈得是所谓马上大枪的枪术,粗粗阅去,发觉口气颇类权威,而所言所论,竟差不多全不入门,又打听到这竟是转贴多处、正被到处追捧的热门文章,少见多怪之余,不免要对友人莫名惊诧地嘟囔那么一句两句。友人白眼道:“怪得谁呢?好端端的武术,自己故作神秘,弄得云山雾罩,外人看了,也不知真假,自然要么胡乱相信,要么全都不信了。”
想想也是,技击这东西,原本是杀敌防身,最实在不过的技艺,却被代代门户神秘其技、语焉不详在前,武侠小说志怪传奇之类添油加醋、故弄玄虚在后,加上建国后所谓武术发掘者们文明其体魄,野蛮其心智的一番包装改造,终于变成了这让人半信半疑、将信将疑、不敢信也不敢疑的、半舞蹈半杂耍的玩意儿。
何止是武术呢?阴阳五行原本是堂堂正正的学说,却被掺和得说不清道不明;中医本来是救死扶伤的绝技,却被褒者神圣化于前, 贬者巫术化于后,弄得病人大夫,无所适从;阵法阵图,不过是队伍排列,兵种部置,旗号分配一类纯战术技术性的学问,传者错乱其名目,参以天干地支阴阳八卦之类词语,不过是用以计数,并考虑到保密需要的特殊安排而已,是以阵图最盛的两宋,岳飞就曾经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后阵图渐衰,可到了近现代,评书说部,文人笔记,武侠小说,又重新把本来明明白白的阵图,羼杂些呼风唤雨、相生相克之类佐料,弄了个不清不楚。金庸《射雕英雄传》中,居然让反对拘泥阵法的岳飞留下一本写满阵图的兵书,而这些阵图居然神奇到让初学乍练者照方抓药,便可于顷刻间全歼两支劲旅而不戮一人。更可笑的是,在港版的《射雕英雄传》和《笑傲江湖》四封的附录上,就清清楚楚画着宋曾公亮《武经总要》里所载各类阵图的本来面目。西方近现代军事著作中对中国中古军事技术理论评价极低,其中固有偏见,但惑于国人记载中的水分和佐料,难辨事实与夸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国人对于传统的东西一向容易走极端,“天不变,道亦不变”,好像对传统怀疑一点,变更一点,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欺师灭祖一般。其实他们所谓不变,大抵也是很功利的,只是不让你们随便变罢了,但孔子言天道弥,人道近,敬鬼神而远之,不肯言天命,而后世儒家自董仲舒起便大谈天人感应而不自疑;这边把四书五经奉为经典,甚至以哪个注解版为标准答案都错不得,那边在所谓春秋大义之下,天子见诸侯变成了打猎,诗经里好端端的情歌变成了“不嫉妒后妃贤达”的教参。战国纵横家的历史可以被《战国策》的作者们任意窜改,唐代木结构房屋保存至今的,竟只剩了可怜的一座。他们的理由也很理直气壮:俺这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成色呢。
到了现代西学东渐,洋枪洋炮轰鸣于前,百货百技夺目于后,传统的东西渐渐有些式微,有些不那么夺目了,于是一些朋友痛心之余,挺身而出,要正本清源,维护中华传统。
这本来是很不错的,不保持传统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民族。
但一些朋友维护传统的办法却让人有些担心了,他们所主张的,一是传统的东西要原汁原味不能走样,理由是保持传统的纯洁;二是只许说传统的好处(如果没有不妨虚构一些,一如前面那些古人一般),不说、至少尽量不说不足,理由是维护传统的荣誉。
难道这样就能保住我们民族的传统?难道我们民族的传统竟脆弱到需要这种保护,才能在当今世界苟活下来?
这就不能不弄明白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珍视的传统?是某一件古物、某一篇古文、某一处古代的遗迹?还是先贤们的精神,经史中的哲理,和保存在文化、生活和社会中那说不清道不明,却让你一望而知是中国人的点点滴滴?
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按照某些朋友的那种坚持,即一切复古,原汁原味,那么我们今天还剩下些什么传统呢?
语言没的说,现在的普通话用夷变夏,自然要改的,就算不改成三代之音,至少也该都说河洛话——也就是闽南话——的;音乐么,琵琶、二胡、阮、唢呐等等都是舶来,民乐队里只留下些笙管笛箫和埙、缶之类就行了,或者,更纯粹一些,大家都只唱“断竹续竹”和“杭育杭育之歌”,这两首歌自然是原汁原味得不能再原汁原味了;宗教么,佛教是进口的,洋教之类更不必说,道教么,那个老子出关化胡,怕也是不怎么保险的。。。。。。难道这就是我们所憧憬的三代之盛?难道这样做,才是对传统的保护和尊重?
传统的东西要生存下来,必须有坚强的免疫力和适应性,以消融和抵御外来文明的侵入和影响,仅靠人为的呵护而隔绝,只能让它变得更易碎,更不堪一击。儒学若非被那些吃冷猪肉的变成儒教再变成名教道学,何至于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手足无措?中国若非被那些借口维护中华纯洁的君子大人弄得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思维新,又何至于在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三代不同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的先知先哲们从来就没有教我们以固步自封,以敝帚自珍,没有让我们迷执于经史和故典,有识者曰,寻章摘句者,小人之儒;济善天下者,方是丈夫之儒。如果你我所坚持的所谓传统非但不能保护我们,甚至不能保护自己,那么,我们不得不认真地自问一下,你所坚持的,是否应该坚持?你的坚持,是否是正确的坚持方法?
按下近代的师夷长技不表,就说说古代的事情罢。汉人用的弓箭,是从东夷那里借鉴和改良的,用的金属兵器,来自蚩尤九黎的发明,骑射和马镫,更是塞北胡人的专长,但到了汉代,劲甲利兵,强弓劲弩,却成了晁错笔下的汉人长技,难道这种借鉴,不正是对传统的保持和发扬?隋代所作的《大晟乐》,音调比真正的韶乐低了四个音阶,但由于它更优雅,更为听者接受,最终代替了原有韶乐,到了唐代,高昌乐、龟兹乐都成了宫廷礼乐的一部分,难道这不是对传统的最好阐发?唐代是胡化甚深的朝代,八方辐辏,四海来归,甚至皇室本身就有胡人血统,但欧阳修以下,后人有识者念及唐代礼乐文华,典章制度,无不推崇备至,照着某些朋友的高见,是不是该斥为用夏变夷的末世之态呢?
据说有些朋友打算复制汉唐服装推出并提倡,这是好事,不过既然是提倡,自然是要大家来穿的,自然要让穿者觉得好看,观者觉得舒服,才能推得出、倡得响。汉唐之人,与今人体态不同,生活方式各异,千百年光阴荏苒,大家的口味和取向,也不免产生很大差异,若是照搬照抄,一丝不改,估计是没人敢穿了上街的罢?汲取其审美理念、服饰风格、色彩取向等等,淡化或扬弃那些与今人意趣差异太大的东西,才是对传统的真正继承——服装也好,其它东西也罢,优秀的传统,难道不是让接受者更舒服、更美丽、更和谐,而是让他们更难受、更丑陋、更别扭的?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来 :义和团时候,一些团民去烧洋教堂,正拿出洋火要点,忽地忆起洋火乃外洋奇巧淫技,于是拿出火镰去点,结果直到洋兵打来,带伤逃遁,这洋教堂的火也没能点成。只有敢于和善于扬弃的传统,才是有生命力的传统;只有有生命力的传统,才能任凭时移事迁,任凭外力摧折,而决不会泯灭其永恒的精神光辉。

陶短房 2004年11月11日夜 西非马里巴马科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侠客岛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