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散文随笔 |
中国纺织品在非洲形象急待改善
近来马里纺织品市场里流传着一张由当地有影响的大商户撰写散发的传单,内容是提醒消费者注意识别“质量低劣的中国仿冒品”。
“其实马里也好,非洲其它国家也好,是离不开中国纺织品的,”当地许多商人在被问及对该传单的看法时普遍说道:“中国货价格便宜,质量也好,符合非洲消费者的需要。”
不过话虽如此,近一两年来中国纺织品在非洲市场上的日子却是越来越不好过,在尼日利亚,几乎所有中国纺织品的进口都成了非法走私行为,其北部商业中心卡诺,爆发过几次驱逐中国纺织品和纺织品供应商的事件;在塞内加尔,针对中国纺织品的增税、种类限制等措施,在当地商会、商人的推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被提上有关方面的议事日程;如今,连向来太平的内陆国马里,也出现了针对中国纺织品的刺耳声音,这不能不引起足够的关注和忧虑。
“其实我们并非刻意针对中国货,我们以前也曾和中国客人有过愉快的合作,”一位为传单撰写者工作的当地人这样解释道:“可是这几年,中国厂家来得越来越多,但信誉却越来越差了。我们是特许经营欧洲品牌的商户,但那些中国厂家的人经常借口谈买卖,偷窃这些品牌的新花型、新色位回国,然后盗用这些品牌、花型、色位,大量仿制,低价倾销,不但扰乱了市场,也给我们和欧洲品牌的合作造成了许多麻烦。”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地的一些中国厂商代表异口同声地解释道:“国内生产能力过剩,而设计能力不足,仿冒欧洲品牌的花型、色位、手感甚至商标,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事实上,即使这些当地客人不肯合作,我们同样可以从市场上卖到这些欧洲货,甚至有些当地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向我们提供这些东西。”
“是的,我就提供过,而且赚到了钱,”一个当地老板直言不讳道:“其实,只要中国货的质量可以保证,价格可以稳定,合作更有诚信一点,我们对于上面那些问题并非十分在意。可是这两年中国厂家做得越来越过分了,样品给的是一种品质,货物到港后却发现是另一种品质,不但如此,竞相压价,以次充好等行径,也越来越成为家常便饭了。”
据许多中国商家反映,这些现象的确非常普遍,由于进出口权的不断下放,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开始跳过专业进出口公司,到非洲自行发展客户,开拓市场,这原本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这些厂商通常存在经验不足、市场不熟、人才匮乏、品种单一等等先天不足,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极端做法,以抢夺市场份额,取得生存空间,而其它厂商为了赢得竞争,也不得不用同样的手段应战。
虽然这些厂商的做法不无苦衷,虽然通过这些手段他们也取得过一些利益,但必须看到,这些做法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行为,不啻饮鸩止渴。当前中国纺织品在欧美各国普遍遇到反倾销壁垒的排挤打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相对开发宽松的非洲市场,已越来越成为中国纺织界最后的乐土,如果因为追逐眼前利益而损及中国纺织品在非洲的形象,最终吃亏的还是这些厂家自身。
是到了改善中国纺织品在非洲形象的时候了,为了这些生产厂商自己的利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