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美日志(二)生物圈2号

(2017-05-07 07:47:21)
标签:

生物圈

二号

科普

分类: 旅美日志

旅美日志(二)生物圈2号

2017.2.20

    外甥卫烨从他工作的城市回来,看望姥姥和我这个大姨。今天他开着那辆20马力的大皮卡,带我们去图森北郊参观有名的“生物圈2号”。

    对这“生物圈2号”,我以前有所耳闻。如果把地球称作“生物圈1号”,那么“生物圈2号”就是一个微型的“迷你地球”。它是一个密闭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转的,并研究在地球生态的仿真环境中,是否适合人类生存的问题。想不到图森这么个沙漠城市,却拥有这么个高大上的实验基地。

    皮卡离开大路,拐上一条荒无人烟的沙漠小道。离老远就望见荒野里有一片白色的建筑,在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们买了票,进入生物圈2号的大门。只见门楣上写着一行大字:“What if?”大概是提醒来这里的每一个人,思考一下“未来会发生什么?”

    穿过一片办公、会议和住宿用的建筑群,我们来到一个足有8层楼高、梯形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面前,这就是那个巨大的密闭人工生态环境实验室了。1991年9月26日,它的大门被紧紧关闭,4男4女共8名科研人员首次进驻里面,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生活了21个月,进行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土壤、水、海洋、农业、遗传、营养以及生理、心理学等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他们穿着类似电影《星际迷航》中的制服,像登月的宇航员一样,被视作科学英雄。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先参观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生活区。这里有指挥中心、办公室、实验室、教室,宿舍、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一间有许多电脑的房间,是生物圈的“中枢神经”,它通过信息通路与外界的计算中心相联,对遍布生物圈内的5000 多个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不间断地进行各种数据分析。

    我们还看到一个圆筒形、发着绿光的装置,一些植物在里面生长。这是个模拟在月球上生产食物的迷你实验室。

    在集约农业区,我们看到种植各种作物的小型农田,有无土栽培的西红柿、瓜类和其他蔬菜、水果,也有养鸡生蛋、养羊、养鱼的地方。除了最初带进去的种子、鸡仔羊仔鱼苗等外,是不允许从外界带进任何食物的,包括呼吸的空气,一切都得自给自足。据说,当时因为人与环境的比例太小,生境难以达到平衡,8位科学家在里面曾饱尝饥饿和缺氧窒息之苦,以至于出圈时每个人的体重都减少了十几斤。

    讲解员从悬垂在路上的巴巴多斯樱桃树上,摘下两颗红红的果子递给我们。这种小樱桃很甜,很好吃。他告诉我们可以直接把种子吐在地上。

    接着,讲解员又带我们来到野生生物群落。这是个巨大的玻璃温室,容纳着热带雨林、红树林沼泽、热带草原、沙漠,还有一片能掀起阵阵海浪的人造“海洋”。各种高大茂盛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在这里生长。

    在热带雨林顶天立地的树挂下,讲解员拉开一块大金属板,露出一个深孔。原来,这是为了方便采集土壤样本而设的。我们沿着森林边缘继续往前走,穿过长着肥大叶子的香蕉树,眼看身子就要探出观景台边缘了,峰回路转,前方又出现了一条安全的小道。

沿着小道,我们走到迷你海洋边上,这里空气潮湿,微微带有咸味。暗绿色的水中有鱼儿在游,不过珊瑚和许多其他海洋物种已经消失了。

    随后,我们又通过地下通道前往供水车间。这里像是一个迷宫,满是冷却管道、通风口、水箱,还有用来处理人类便便的大空桶。接下来,他们着又穿过一个地下通道前往“南肺”——一个大厅里,有个大圆盘在连续不断地上下运动——就像人的肺在呼吸一样。它压缩空气产生了风,是用来调节整个密闭空间的气候的。难怪他们在这个大厅里不觉得有风,可迈出重重的小门时,却感到有一股强大的风涌进,吹得我们直打趔趄。

    出了大厅回头一看,这个制造风的大厅外形像一个半球,因为在南边,所以被称为“南肺”。西边还有个一模一样的装置,被称为“西肺”。南肺对面有个能源中心,西肺旁边有几个圆型的玻璃房子,那是水和生命实验室。这两个地方不对游人开放。

    讲解员介绍说,继第一次进驻之后,1994年3月6日,5男2女7位科学家又对生物圈2号进行了二次进驻,10个月后走出。但与第一次一样,这次进驻也没达到预定的目标。所以说“生物圈2号”的实验实际上是失败的。

    听了这话,我们不免有几分失望,问:为什么会失败呢?

    他解释,简单地说,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所以科学家们在里面氧气不够,粮食也不够吃。

    但是,不用沮丧,他说。你们中国人不是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生物圈的实验绝不是没有意义的。它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使我们明白了一个看似浅显的道理:“目前地球仍然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它还告诉我们:人不是万能的,人类要依赖地球存活;大自然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可能每一缕轻风都是我们的生命不可缺少的。人类要懂得顺其自然,要珍惜大自然的一切,才能与地球万物持续地发展。

    “在度过了一段低谷时期后,生物圈2号又重生了“,他接着说:“1 .5亿美元的巨额投资并没有白费。现在它由亚利桑那大学接管,进行各项新的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难得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也是一个绝佳的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

    这就是对大门口那个“what if”的回答吧,我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