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猴记(上)
如果说我们在秦岭观兽并不尽兴,观猴可是大饱了眼福。这还要从当地的“生态旅游”说起。
1995年,长青林业局停止了砍伐,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00名林业工人转产。开始,工人和家属确实不适应。保护区要不了那么多人,下岗工人何以为生呢?一时间,昔日靠木材贸易繁荣的华阳镇变得萧条冷落,青壮年都出外打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当地政府找到了多种经营的门路,搞活当地经济,其中之一就是利用保护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动植物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游客们来到华阳,不仅要看古镇,看青山绿水、鲜花绿树,更感兴趣的还是野生动物,尤其号称“秦岭四宝”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为了让游客看到它们,当地建起了熊猫园和羚牛园——里面各养着一两只因病弱从野外救护在这里的熊猫和羚牛;建起了朱鹮园——一张巨大的网,里面饲养者十几只朱鹮;而金丝猴比它们幸运,不是关在动物园里,而是被人定时从山上“招引”下来。

羚牛园里的羚牛
第二天一大早,小向领我们来到一个叫做“金猴谷”的地方,那是一条傍山的河谷,有一大片草地。离老远,就能看见河边小山上有一棵棵直立的树木,奇怪的是那些树上均不生树叶,而是有一串串的“树疙瘩”长在上面。走进一看,不禁使人大吃一惊:那些“树疙瘩”竟然是一只只金丝猴!更加诡异的是,早晨的阳光从山那边照射过来,给秃树上的金丝群猴勾勒出了金光闪闪的轮廓,像某种雕版画,也像是一幅现代派摄影大师的逆光作品。

“树疙瘩”

逆光
我们被这特异的效果震撼了,同时也心生疑问:为什么那些树都是光秃秃的?
小向告诉我们,这里“招引”的金丝猴有几十、上百只。这么多猴集中流连在这么一个小山上,吃喝拉撒地活动,树都不堪其负,枯死了。唉,没想到招引金丝猴供人参观的举措,也造成了这么一个局部的、小小的生态灾难!
我们蹑步潜行,靠近河滩。这时,大约投喂的时辰已到,金丝猴们纷纷从树上下来,向河滩这边移动。金猴谷的工人手提大桶大桶的食物——花生、玉米粒,切成块的苹果,走到猴群中,向群猴抛撒着——伙食不错,难怪它们要离开自由自在的广大山林集中到这里。举手可得的美食比饥肠辘辘的自由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呢。


这群川金丝猴,有大有小,有雄有雌,是个群居的大家族。一时还看不出猴王是谁,但我们知道,里面肯定有只大公猴是它们的首领。
川金丝猴确实是一种美丽的动物。它也叫“仰鼻猴”,有着大而上翘的鼻孔(据说是为了适应高原缺氧进化而来的),厚厚的略前突的嘴唇,一双又圆又亮的眼睛,面孔是天蓝色的。他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长,瘦长的身体上长着金黄色的长毛,像披着一件金色大氅。


幼猴,毛色确实不够光鲜
群猴下河滩当然主要是为了开饭,但除了不停地捡拾食物大快朵颐,它们也从事其他活动:互相理毛、捉虱——这既是亲昵,又是营养物质的补充;母猴爱抚着怀中的幼儿,而那些淘气的半大小猴,则在河滩草地上翻跟斗打群架,追逐跳跃,撒欢儿地玩耍。到底是孙悟空的后代,没一刻安生。
我们还发现,这里的川金丝猴颇有一种贵族范儿。它们可以旁若无人,大摇大摆地从人们身边走过,人们也尽可以给它们拍照,与之合影,甚至友好地和它们握手。比起四川峨眉山那些“剪径大王”——流里流气的野猕猴来,这些金丝猴可以算是文明绅士了。
于是,我们也就放心大胆地地站在群猴之间,端着相机,寻找中意的模特,横拍竖拍左拍右拍,各自拍下自以为精彩的瞬间。

过河
回来的路上,大家边走边讨论开了。中心议题是:该不该把野生金丝猴招引下来?
整个秦岭大约有5000多只金丝猴。在野外,金丝猴是以野果、嫩枝芽、树叶为食的,按说这么大的秦岭南坡,食物足够它们吃了。吕编分析,这群猴是着了人的“道”。猴再聪明也没有人聪明。在食物比较短缺的冬季,人们用苹果、玉米、花生引诱它们。一个大胆的猴子饥饿难耐,拾起一只苹果啃了一口,感觉味道还不错,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类投放的食物成了他们现成的美食,不用花气力到处找食吃了。就这样,这群金丝猴成了半野生半饲养的观赏猴。当然,它们也为此付出代价——部分地失去了自由。
小向同意她的观点,并补充说,为了让群猴常驻在这里,山后有围网,有人把守。由于活动范围缩小,食性又相对单一,它们的毛色比起纯野生猴来不那么鲜亮了,野性也逐渐变弱。
“尤其是,群猴聚集在小山上,把那座山都变成秃山了!这总不符合环境保护的初衷吧?”小赵说。
我和杨编当然赞同他们的意见。毕竟我们这些科普工作者,是习惯站在动物本位、动物权益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但是,如果从另一个方面去想,如果人们看不到这些动物,生态旅游怎么办?当地居民的权益又怎么保证?
潘文石教授认为,保护区对人类社区有着生态服务的功能。环境保护,根本目的还是人与动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共生共赢,如果强调一方的权益而忽视了另一方的福利,恐怕都失之片面。如果从这个意义上去想,一两只动物的熊猫园、羚牛园,十几只鸟儿的朱鹮园和百十只招引金丝猴的半野化河滩,是少量动物为人类做出的小小牺牲:牺牲了它们部分的自由,换来了当地老百姓的富裕和对环境的进一步保护,不也是值得的吗?
记得在四川时,我曾向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请教:对饲养大熊猫怎么看?他说,保护大熊猫当然重在保护栖息地,发展野生种群,但他并不反对少量、适当的“移地保护”——也就是人工饲养。“当更多的人看到大熊猫的可爱模样,会进一步激起保护环境和野生大熊猫的愿望,不是一件好事吗?”
我觉得这句话,也适用于华阳这里的生态旅游。当然了,如果能把环境、动物和人类的需要几个方面结合得更好一点,比如让金丝猴的活动范围更大、更“野”一点,至少不要给一座小山剃光头,就更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