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到日本,我好久都没有出国的感觉。
日本和中国相距太近了。从北京到东京,飞不过两个多小时,比到成都或昆明还要短些;日本人和中国人也太像,从外表,几乎看不出什么区别;过去从街景能看出“发达”和“发展中”的不同,现在所谓“国际大都市”模样都差不多;更何况日文中的汉字是如此之多,走在街上不会日语也不致找不到路,拿起报纸,不敢夸全看懂,大意也能蒙他七八不离九。
而在日本时间稍长,“出国”的感觉倒越来越明显起来。
这不仅因为日语和汉语虽然看着像,发音却迥然不同——公共场合如果不能用英语对付,几乎无法交流;不仅因为日本的车是右驾,走在街上看那车子转弯怎么看怎么别扭;也不仅因为日本的国土狭窄体现在房间的尺寸上,挺高级的宾馆客房也像是鸽笼……更加给人以“异国”之感的,还是那些生活中的细节。
日本给外国人突出的感觉,是干净。街道,公园,商店,饭馆,路边的汽车……哪里哪里,都是锃光瓦亮,一尘不染。可令人不解的是,这里没有垃圾箱!有天我拿着废包装纸想找个丢的地方,走来走去竟找不到。导游“小孙兴”告诉我们,这不奇怪,因为日本是个严格实行垃圾分类的国家。
他说,日本把垃圾分为生活垃圾、产业垃圾、事业性垃圾、特殊性(如医院等)垃圾等。生活垃圾又分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性垃圾、粗大垃圾、废弃家电等。不同垃圾必须严格按规定时间、规定包装方式处理。一般每周可投放两次可燃垃圾、一次资源性垃圾,两周可投放一次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和废弃家电则必须向有关部门申报后,交费后才能处理。
居民们按照政府规定,每天要认真处理自家的生活垃圾——
比如可燃垃圾:菜叶、鱼骨和废纸等必须装在政府推荐的高80厘米、宽65厘米的透明、可燃、不产生有害气体的垃圾袋中处理;树枝必须剪成长度不超过50厘米、捆成直径不超过30厘米的形状后处理;烹饪废油不能倒进下水道,必须浸入废纸或废布,或者用凝固剂定型后处理;衣裤和被褥虽都属可燃垃圾,但后者属于粗大垃圾,不能同时处理。
再比如资源性垃圾:报纸、杂志和书籍必须分别捆装处理;饮料瓶必须把瓶、瓶盖和瓶上包装分开处理;纸盒牛奶饮用后,要将纸盒拆成纸板形,洗净晾干后才能处理;生鲜食品所用的白色泡沫塑料盒,也要洗净晾干后处理;酱油和醋等调味料所用玻璃瓶,也要冲洗干净单独装箱处理。
这还只是垃圾处理的第一步。接下来,回收垃圾的车辆也要分类运输,有专门运输报纸、杂志和包装纸盒的车辆,也有专门运输罐头、玻璃瓶和塑料瓶的车辆等,每周哪天处理那类垃圾都是固定的。居民也排班值日,到了那天,帮助社区邻里分类投放垃圾,而这个服务时间,就职的公司要给予保障,是不能扣工资的。
这么严格的垃圾分类和收集,当然是要到不同的工厂里,再生利用的了。因此日本基本没有“废品”,只有循环利用到某个环节的物品。
听他这么介绍,我心里暗暗叫绝:这小日本果然厉害!怪不得能在资源这么匮乏的狭小国土上,创造如此丰富的物质财富,敢情他们是连一片纸、一块布都不丢弃的。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我国地大物博……似乎我们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可以挥霍。因此我们这个大国国民,几乎都有大手大脚的习惯。就说对待“垃圾”吧,我们从来都认为它们只是废品,只配随便丢弃。于是在制造了无数污染环境、臭不可闻的垃圾堆的同时,也丢弃了海量宝贵的资源。其实按“人均”来说,我们并不比日本“地大物博”。
一个垃圾,让我有了强烈的异国之感。但这种感觉并不美妙,它促人反思: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对待垃圾?

正在修剪树木的日本老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