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家里的姑娘开车,回家路上。
不知怎的,突然想起日本的纪实游记《深夜特急》,“深夜”即“午夜”,日语中“特急”指高速汽车,于是翻译成中文成了《午夜快车》,即便此书共分三部曲在八十年代掀起了日本青年的旅行狂潮且老早就在有中文翻译版本在中国上市,但似乎许多背包客对其并无所闻,让人觉得可惜!
我读的书不多,旅行书籍也是。若说有什么书曾深深打动并影响过我,那非《深夜特急》莫属,其中不乏起起伏伏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作者泽木耕太郎作为一个行者路上的点点感触随想让人如同上路,经历一场未知的探险。而探险固然精彩,折射出来的却是一个行者无可比拟的魅力,而泽木无疑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行者,随和而不妥协、谦逊而不失自我,散漫而并不迷茫......
在我遇到的许多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后“全球旅行大迁移”的旅行者身上,总可以看到泽木耕太郎的影子,他们对这个世间的一切自然事物满怀崇敬,对一切成熟抑或幼稚的人们抱着谦卑的尊重,我猜想他们要么是在出发前将心灵鸡汤清空而在路上重新装盛,要么就是上路之后练就一个无比豁达的胸襟,让人无意识中寄予敬意。
有人开玩笑说国内自从《迟到的间隔年》之后便掀起了背包和旅行出书潮,不管是否属实,《午夜快车》第一部于1986年出版,比《迟》整整早了二十多年,而比起《午》更早的二十多年前,美国的《在路上》又是掀起了一阵旅行风潮,不过那时旅行的主角不是背包客而是嬉皮士,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一个社会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背景注定会有一个年轻的团体,力脱社会束缚,透过行走追求精神自由以达成自我认知?六十年代的美国嬉皮运动如是,八十年代的日本如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现在的中国是否也迎来这样的前奏?
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实际上许多中国年轻人常挂口头的“勇气”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当一切势在必行了,勇气就变得可有可无,而重要的是,我们该揣着一个怎样的心来行走、看待和接收路上的风景?
午夜,踏上一辆目的地未知的巴士去远方,除了需要鼓起上路的勇气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带上了一颗可以装盛鸡汤的美丽心灵,而《深夜特急》之所以动人,我想曲折的故事可能倒是其次,美丽心灵看世界才是精髓之所在。
回家路上,坐在副驾驶座上拍上的雨夜小路
进入微博点击以下图片,欢迎邮箱来信^_^:darrensunman@gmail.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