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序:孙本召和他的乡村情结

(2012-04-18 18:06:07)
标签:

乡情

乡土

乡俗

乡景

分类: 我的散文随笔

 

 

 

                   孙本召和他的乡村情结

                        

 

孙本召的散文离不了一个“乡”字。他的“乡”,既是家乡、故乡、乡村,更是乡情、乡土、乡俗、乡人和乡景。

拿“乡情”和“乡人”来说,这是孙本召最用心对待的来自心灵底处的一种流露。他在散文里反复写他的母亲,写母亲与“闺女”之间的生活经验和哲理,写母亲用两个鸡蛋裹挟的爱心滋润调养了一家人,写母亲在阳光下趔趄带给亲人的挂心,写母亲的槐花香喷喷、母亲的焖柿子红彤彤;他在散文里反复写他的父亲,写父亲与“秀秀”感人的担当与辛劳,写父亲自建家园男人宽厚结实的精神脊梁,写如两条鱼慢慢潜入沉睡的村庄中的父亲,写稻田稻场里孤军奋战的父亲,写悬挂在儿子心弦上的“父亲的星空”;他还在散文里写孩子们的指甲与剥蚕豆之间既酸涩又温馨的人生况味,写“教鞭落下的方向”所暗含的时代变迁与人性温暖,写朴素善良的修车汉老徐,写梦里梦外都是面条的老薛,还写兄弟般牵挂“回家吃新米”的那个“老假”。孙本召的乡情用情甚紧,感人至深。孙本召说:“人因为情而为人。”在孙本召的乡情里,我们看到的是感情自然和本真的流露。这种“自然”和“本真”,并非完全来自天性,它更来自于作者对社会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接受,也来自于家庭文化的长期滋润哺育,还来自于作者本身的习得与修养。

孙本召的乡景富有诗意,也富含怀旧、哲趣和道理的多重元素。他总“想和村庄说说话”,但月光下的麦场消失了,生产队里那口摇啊摇啊的香油锅也不知道摇去哪里了。他在乡村寻找开阔得没法比的夕阳,观察蜘蛛的夏日网事,并在秋天的田埂上走了一个来回。他知道,不是所有的秋叶都静美,叶子奔赴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孙本召的乡俗则深含淮北地区的地质文韵。例如清明,那是以炊烟的形式在天空中的写意,柳枝当是这个节日的信物。例如乡村的“年”,一场小雪飘落,就进了腊月,很快,腊八粥就端在了手上,年则开始了倒计时。例如蚕豆花开,“蚕豆花开黑良心”,将普通农作物与道德标准和五奶挂钩,必将带来是非评判的酸苦甜辣。

孙本召的乡土意韵浓厚。乡土即季风土地出产及地域文化。在孙本召的乡土里,“村子”,是祖辈的圈,一个村子是有脉搏的;芝麻,“乡村最窈窕的淑女”;丝瓜,“是青春派的代表”;瓦刀,是村人远行中最忠实的伴侣,其实是精神乡土的慰籍;犁耙,“是农耕的符号”;镰,则是庄稼人行走江湖的佩剑。水稻是孙本召文本中的常客或常物:“米爱无砂”;秋季收获的稻草被父亲晒得干干的,成为秀秀的冬粮;稻子也杀回马枪;和一根稻草相遇,不是一种浪漫;等等,都与水稻有关,这使孙本召的淮北犹如江南。淮北并非水稻的原产地和适产地,但靠近淮河这条中国中东部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可能就多少会有“例外”,例如苏北泗洪等地都有很好的稻米生产,不过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否1949年以后“淮北变江南”运动的产物。孙本召生活的安徽怀远常坟姚山找郢朱疃一带,多湿地河网地貌,淮河在这里也一改大致东西流动为南北走向,在纬度上就更靠近江淮之间,这些因素为当地的水稻生产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孙本召散文的风土特色及咏叹附着的底质。

孙本召的散文含诗意,富哲理,语言实,见特色。真爱实感、情及万物是他散文写作的骨架,正如以上所说,这或者并非作者刻意为之,而是他道德教化和文化修养使然。孙本召给我的短信中言及父亲患病在身,孝顺的他冀望这本《心灵的召唤》能够早日出版。收到他的书稿,我推开手头所有琐事杂务,读这本书,写这篇读后感,并衷心祈愿那块土地上所有的人、每一个“秀秀”、每一朵槐花、每一根稻草、全部的生命,都安然和美、幸福永远!(本文为孙本召散文集《心灵的召唤》序)

                                      2012417日上午合肥淮北佬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