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源追溯(宫室探源札记之七)

(2012-04-11 08:31:58)
标签:

新石器时代

大房子

公共场所

西坡

大地湾

文化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众所周知,以中原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是华夏王朝礼乐文明形成的核心地区。其他区域的早期文化只有若干文化要素被中原王朝礼乐文明所借鉴。就早期宫室建筑而言,其起源及早期发展更植根于中原及周边地带的自然与历史传统之中。长江流域及其他区域的建筑传统,基本上没有对中原王朝文明的宫室建筑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把梳理中国宫室建筑源头的视野,大体放在以中原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民族学材料所见大型建筑,一般可分为公共住宅、集会房屋、男子或女子公所及首领住宅等数种[1]。多功能的大型建筑在民族志中也不鲜见。新石器时代聚落中发现的大型房屋遗迹(俗称“大房子”),其功能性质更不易做明确的划分。对超出了一般居住需求的“大房子”的功能和性质的推断,也不能离开对当时社会发展程度的背景分析。

作为公共设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中的“大房子”出现较早,最初应与社会复杂化没有必然的关联。如在约公元前六千纪、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聚落中,已出现面积达140平方米的“大房子”[2]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地区的陕西西安半坡[3]、临潼姜寨[4]等遗址,都见有相当于公元前五千纪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大房子”,最大的面积也在100平方米以上。这些“大房子”周围都有若干小型建筑围绕,学者一般推断其为公共活动场所[5]。其中西安半坡1号房址(F1[6]已由木骨泥墙分割出不同的空间。总体由进门的大空间和后部三个小空间组成。有学者推测这应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前堂后室”的实例[7]

 

远源追溯(宫室探源札记之七)
  西安半坡F1复原(杨鸿勋)

 

进入公元前四千纪,以晋、陕、豫交界地带为中心区域的庙底沟类型在各区域的交流互动中臻于兴盛。河南西部的灵宝一带是该类型的中心区域。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西坡遗址应是中心性聚落之一。

遗址的中心部位已发现多座大型房址,其中房址F105外有回廊,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房址F106室内面积达240平方米。这是目前发现的该时期最大的两座单体房屋建筑。两座建筑技术复杂,F106居住面下有多层铺垫,地面和墙壁以朱砂涂成红色。发掘者认为,宏大的规模、复杂的建筑技术和在聚落中的特殊位置,均显示它们不是一般的居住址,而应该是整个聚落举行大规模公共活动的场所[8]

 

远源追溯(宫室探源札记之七)
灵宝西坡F106

 

与此大体同时的洛阳王湾遗址,也发现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大型地面式房址[9]

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聚落[10],面积达36万平方米,应是所在聚落群中的中心聚落。聚落布局以最大的建筑F901为中心,呈扇面形展开。房址F901坐北面南,以131平方米的长方形的主室为中心,两侧扩展为与主室相通的侧室,左右对称,主室后面又间隔成单独的后室;主室前面有附属建筑和宽阔的场地,总面积达420平方米左右。经测试分析, 居住面的胶结材料物理、化学性能近似于现代100号水泥砂浆地面的强度[11]。总体上看,它是由前堂、后室和东西两个厢房组成的多间式大型建筑,布局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形成一个结构复杂严谨的建筑群体。一般认为该建筑应是集会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公共建筑,堪称“原始殿堂”[12]

 
远源追溯(宫室探源札记之七)

秦安大地湾F901

 

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多空间的复合体建筑,主室前有三门,中门有凸出的门斗,室内居中设大火塘,左、右接近后墙处各有一大柱,已形成轴对称格局[13]。而“前堂后室”的空间基本构成,也颇具章法,从中或可窥见后世礼仪建筑的雏形。

 

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外的大型建筑,值得注意的是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的莫角山大型台基址。其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逾30万平方米。台基上更筑有3个高约36米的土台,在3座土台之间的区域内,发现有总面积不小于 3万平方米的大型夯土基址。基址上已发现大小柱础若干,虽然因发掘面积的限制,具体的建筑结构尚不清楚,但可知夯土基址上曾有木构建筑[14]。同时应指出的是,长江中下游史前城址均采用堆筑的方法筑造,不见流行于黄河流域的版筑技法,且良渚文化的衰落时间较早[15],其与以二里头文化为先导的中原王朝文明之间尚有相当的时间距离,该文化所见夯土基址与三代宫室建筑间是否存在源流关系,是否具有相同的性质和功能,都还有待于深入的探究。



[1] 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期。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4]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

[5] 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1320,文物出版社,1963年。

[7]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5页,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灵宝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荆山黄帝陵管理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105号仰韶文化房址》,《文物》2003年第8期。李新伟马萧林杨海青:《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特大房址》,《考古》2005年第3期。

[9]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王湾——考古发掘报告》202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文物出版社,2006年。

[11] 李最雄:《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考古》1985年第8期。

[12] 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25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2022页,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1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莫角山遗址19921993年的发掘》,《文物》2001年第12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

[15] 对良渚文化下限的认识,分歧颇大,我们倾向于良渚文化的年代在约距今53004600年之间的观点。栾丰实:《良渚文化的分期与年代》,《中原文物》19923期。张忠培:《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社会阶段——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文物》19955期。赵辉:《良渚文化的若干特殊性——论一处中国史前文明的衰落原因》,《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