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素与肇始(宫室探源札记之六)

(2012-04-10 08:36:08)
标签:

宫室建筑

陶寺

古城寨

肇始

要素

文化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综上所述,如果循由已知推未知的方法,从可以确认的礼仪建筑来上推这类遗存的肇始,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大型建筑基址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基点。这批目前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与礼制相关的宫庙类建筑,其在遗存类型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基址。其后的二里冈文化和殷墟文化的大型建筑与其一脉相承。由此可知,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考古学载体是大型夯土台基址,可以从中提炼出宫室建筑的几个物化要素:

一是超常规的大体量,面积达数千至1万平方米;

二是建筑位于高出地面的夯筑台基上,土木结构;

三是复杂的建筑格局,形制方正规整、封闭的庭院式布局、中轴对称等。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上看,由微观到宏观,由单元到总体,可将宫室建筑分为单体建筑、建筑院落和建筑组群(宫城)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中,单体建筑不能单独存在,而只是作为建筑的“部件”。真正的宫室建筑,从一开始就显现出一种复合式的结构,即建筑院落是其最小的存在单元。

宫室建筑院落的密闭性,是与宫室建筑的政治性功能相关联的。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不让看,也是中国传统城市建筑景观的一大特点”。 宫室建筑的内部“看不见,它只属于同样看不见的皇帝,而不属于城市,不易转化为城市纪念物”[1]。由前述梳理分析可知,宫室建筑从诞生伊始,就采用密闭性的院落形式。它与群众性的公众参与和开放性无缘,因而成为鉴别早期宫室建筑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显然,宫室建筑的封闭性、独占性和秩序性特征,是早期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物化反映,构成中国早期文明若干特质的一个侧面。

由二里头文化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往上追,可知最早将夯筑技法用于建造城垣和建筑的,是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2]。到了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工程建筑上夯土的应用已较普遍。这一地区直立性和吸湿性强的黄土,使得夯土版筑成为可能。高大的夯土城墙和筑于高台上的宫室建筑等,昭示着社会的复杂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纪念碑。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的东北部已集中发现数座大小不一的夯土基址,发掘者推断为宫殿区。其中最大的一处夯土基础(IFJT3[3]属陶寺文化中期。夯土基础近正方形,面积大约1万平方米。基址中部偏东残留柱网结构,面向西南,发掘者推断应为主体殿堂。柱网所占范围长 23.5,宽12.2,面积为286.7平方米。殿堂柱洞有三排,总计发现18个柱础。柱间距不一,窄者间距约2.5米,宽者约3米,中央最宽者达5米。但由于保存状况不佳,其建筑布局的细节无从知晓。

 

要素与肇始(宫室探源札记之六)

陶寺大型建筑基址IFJT3主殿

 

此外,破坏夯土基址的灰沟、灰坑中还见有陶板瓦片、刻花白灰墙皮、带蓝彩墙裙墙皮、以及压印绦索纹的白灰地坪残块等,都表明这里曾有高等级建筑存在。

在形制上与二里头宫室建筑大体前后接续并保存较好的夯土基址,见于属王湾三期文化的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时代城址[4],其建造和使用年代约当中原龙山文化晚期,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5]

该建筑属于夯土台基建筑,有基础坑,但地面以上的台基已不存。基址坐落于城址内中部偏东北处,由主体建筑(F1)和附属建筑(F4)组成。主体建筑F1坐东向西,南北长28.4米,东西宽13.5米,其规模与二里头遗址12号基址的主殿相仿,达300余平方米。由于破坏过甚,无从判断建筑的室内空间是否有分隔。附属建筑(F4)由垂直相交的北庑和西庑组成,其中北庑长60米,它们与主体建筑围起一个面积应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院落。

 

 要素与肇始(宫室探源札记之六)
古城寨大型建筑基址(F1、F4

 

要素与肇始(宫室探源札记之六)

古城寨大型建筑基址主殿F1

 

古城寨大型建筑基址主殿呈长方形,体量庞大,长宽模数已与二里头及其后的宫室建筑相同。封闭式院落布局,主殿坐落在院落一端,廊庑拱卫主殿。如此种种,都颇具后世宫室建筑的雏形。惟其建筑方向,与二里头及其后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不同,或为其原始性。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这是中国现知最早的具有四合院特征的大型建筑。有学者进一步推断这座建筑可能是该城最高统治者的施政场所,是龙山时代的原始宫殿[6]

        已知早于二里头、布局结构清楚的院落式大型建筑,仅此一处。而早于龙山时代的大型建筑,都不见类似的结构。鉴于此,可以认为这已接近中国宫室建筑的肇始。

 



[1] 唐晓峰:《城市纪念性小议》,《人文地理随笔》,三联书店,2005年。

[2] 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5] 方燕明:《夏代前期城址的考古学观察》,《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

[6] 杜金鹏:《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大型建筑基址研究》,《华夏考古》2010年第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