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区系类型到一般进化论(《“新中原中心论”的学术史解析》1)

(2012-05-05 23:20:21)
标签:

严文明

多元一体

区系类型

新中原中心说

单线进化论

文化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在山东大学“考古学与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5-5

 

由区系类型到一般进化论

关于中国文明形成过程,在近百年的探索中有过多种认知模式。仅20世纪后半叶以来,就有“中原中心说”(如夏鼐、安志敏等,盛行于19501970年代)、“满天星斗说”(苏秉琦,1970年代以来)、“中国相互作用圈说”(张光直,1980年代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严文明,1980年代以来)、“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赵辉,2000年以来)、“新中原中心说”(张学海,2002年)等等。

    总体上看,这些解读要么强调各地史前文化成就的多元等重,要么强调自史前时代开始的中原中心的分量。关于国家形成的路径,只有苏秉琦提出了中原以外起源的“北方原生型中原次生型”的模式,由于缺乏足够的考古学证据的支持,鲜有呼应者。各地学者往往强调本地的文明贡献,也多难以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

与此相应的是,“一般进化论”的思考方法一直居于主流。赵辉在回顾20世纪考古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历程时指出:“当时的研究者在考虑物质文化面貌的演变时,一般会注意到和强调各地文化的不同谱系情况,是一种类似多线进化论的思考方法;在考虑史前社会发展状况的时候,人们又往往不加区别地用同一种理论来说明各地文化的演进,并至少在相当大范围内,把各地的社会看做是大体同步发展,就本质来说是一般进化论的思考方法”[1]。这是切中肯綮的。联系到直至今日,在海量的相关信息被掌握的情况下,所谓一般进化论的思考方式仍居主流,恐怕其主要原因要到资料的匮乏以外去找了。

“每个区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文化上与社会上都愈来愈复杂、愈分歧、愈分层,终于导致这些区域中产生文明的基础”[2]。“限于目前田野考古发展还不充分和不平衡的状况,各地发现的考古遗存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尽管如此,由于它们的年代相若,文化发展水平相近,各自反映的社会内容也是相通的”[3]类似的认识在相关研究中具有代表性,各地史前社会大体同步向文明迈进的思路,成为中国学界的基本共识。在关于中国史前文化发展、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的叙事上,宏观的纵向断代综述成为主流,如“新石器时代晚期”、“铜石并用时代”等,其分量远远重于区域本位的动态分析。

由是,尽管普遍认可一般意义上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但学者们会讳言区域文化间在社会发展进程上的差距,如“铜石并用时代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存在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趋势,并不存在全方位的‘先进’与‘落后’”[4]

 

由区系类型到一般进化论(《“新中原中心论”的学术史解析》1)

类似的表述几乎成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广域国家历史研究中的一种“学术正确”,远古时期区域文化间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则一定程度上被淡化。究其思想基础,不能不归因于区系类型理论的构建及深入人心。赵辉曾在上引文中论及,“考察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作品,其大部分只是在资料的年代学上利用了前个阶段的成果,却没有继承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研究成果”。考诸考古学史,恐不尽然。“满天星斗说”的文明起源观直接建立在区系类型框架的基础上,已勿庸置疑,“相互作用圈说”应也与其有一定的关联。“重瓣花朵说”或“多元一体说”、“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说”和“新中原中心说”,显然是“中原中心说”的否定之否定,都可以看作是多元认知视角下的新中原中心论。多元发生论的时空与谱系基础,当然也是区系类型理论。


 


[1] 赵辉:《考古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2] 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3] 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92年第1期。

[4] 建业:《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