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苏三:一个“体制内”学者的认识论
(2010-07-14 22:08:00)
标签:
苏三汉字起源新解认识论中国文明假说文明同源杂谈 |
分类: 围观学界 |
苏三,北京文化学者。以非史学专业出身而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主张“全球文明同源”论著称。因奇思与新论迭出而饱受争议。其人其书,已被坊间誉为奇人奇书。
知道苏三的《汉字起源新解》(东方出版社,2010年)已有一段时间了,买到书又有一段时间了。总想着应当有暇时细品,一来分享她自由不羁的学思,二来也肯定要以考古人苛刻的视角挑挑毛病。
作者在《后记》中建议“时间充裕且非专业的各界读者”最好“花点时间从头细细读起”。尽管本人属时间并不充裕的非专业读者,但还是乖乖地按着作者的要求从头啃。
昨夜今晨忙里偷闲,带着“批判”的眼光耐着性子捧读,不想一气儿看了几十页,到该上班时脑海里已有了读书心得的题目:接受苏三!
我应当属于作者说的那种在“‘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固定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体制内”学者,可以肯定地说无法完全接受她的研究结论甚至某些推论方法。但我首先接受的是她的认识论。
苏三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论断是“推测”、“设想”、“假说”,用“可能”、“很可能”来修饰自己的结论,而不像我们业界某些学者常用“正确”、“真理”、“科学”来评价己说,同时用“错误”、“谬误”和“不科学”来评价反方。因而我认可她在《后记》中对自己的评价:“我一直认为,我是非常‘严谨’而‘科学’的”,认可她的科学观。
再回到前几日的老话题。有关史前与原史时代的诸多研究课题,其结论具有不可验证性。只要你自圆其说,概念和推论过程周延,就可以成立。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指责某种观点为“妄说”,关键是看它是否能被“圆”起来。
就重证据的考古人而言,苏三女士的研究中当然还有不少欠“圆”的地方,本人随后的读书心得中会不乏商榷甚至“批判”,本博主及热心的网友估计也会提供帮助作者进一步自圆其说的第一手考古证据。
苏三对中国文明存在的问题或曰某些特质的剖析一针见血,对我们“体制内”学者的某些评价也相当尖锐。但在我看来,“苦口”的往往是“良药”。
作者说:“有些‘常识’其实就是认识真理的障碍”(10页)。
作者还说:“我们今天首先需要做的,是开放思想,解放思想,而非别的”(73页)。
这些都是我非常赞成的。
其实,我们这代学者已感受不到多少“‘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固定模式带来的前提性压力”(15页),现在的学术环境已足够宽松,我们已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多维视域的研究,认为各种推想假说所代表的可能性都是不能被轻易排除或否定的。
与此同时,考古人的执拗劲儿还在:重要的是证据。
因此,《汉字起源新解》还要欣赏加批判地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