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夏文化假说二里头文化王权考古学最早的中国杂谈 |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
《最早的中国》中提出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一年来网友跟帖中有质疑的声音,这是很正常的。但有的网友把这一观点与曹操墓和夏文化讨论联系在一起,这引发了我对相关概念和论理的思考,小有不成熟的心得,提出供诸君批判。
以前我们一般将“推论”和“假说”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可以互换,构成考古学整合研究层面的“解释”体系。现在看来,在众多的“解释”工作中,应当区分出“假说”和“非假说”两个概念,而这里,暂以“推论”来表述这种“非假说”。
窃以为,“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属于假说,而“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属于解释性的“推论”。
为什么呢?
理论上讲,来自于传世文献的曹操高陵和夏王朝(如果存在)的遗存都是需要验证且可以验证的,因为它们都具有唯一性或曰排他性,只要有确凿的文字材料出土,问题即可解决。
什么遗存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中国”这类命题,则是根本不需要也不可能证真或证伪的。它只是学者个人对历史文化进程给出的一种推论,一种解释。没有唯一或排他的标准,只是一家之言。“中国”的概念有多种,仅在古代中国就有六七种之多。一千名学者或许会有一千种解释。只要你自圆其说,概念和推论过程周延,就可以成立。这一点我想是大家能够认可的。
作为一介学者,我认可最早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解释,对“最早的中国”的定义是东亚大陆上首次出现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总体上看,这是取狭义的政体意义上的“中国”之意。
作为一家之言,将其落实在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无论是二里头这一“点”还是辐射出的一个“面”,都符合我个人对“最早的中国”的认知。我认为与此前的文化相比,二里头产生了质变。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此前交相辉映的史前区域文化是大体均质的行星的话,那么二里头已开始成为一颗有较大的文化磁场的恒星,它开启了两千多年中国王朝文明“太阳系”的进程。
如果您认为在此之前“满天星斗”中稍亮的一颗如新砦、王城岗、陶寺、良渚乃至牛河梁已属中国,或者它们一大堆或几支代表一个共同的早期中国,甚或源远流长的中国可以上溯到北京猿人,那都可以成立,只要你给出“中国”的定义,并自圆其说。如果您的“中国”不是当今疆土地域之意,您至少要对“中国”作出文化体上的界定。
《最早的中国》的观点不是权威发布,不是一个等待验证的假说,它只是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百家争鸣中的一说。在这样的解释性推论中,没有一个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因此也是不排他的。
也许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个人的观点还会改变。譬如在嵩山一带的新砦期,人类群团即有大规模的地域整合,甚至开始形成广域王权国家的迹象,也许“最早的中国”可以上溯到这一阶段?但到目前为止考古材料还太单薄,不足以明确立论。如果将来我认为“最早的中国”始于新砦期或稍早,可能有些学者还会继续坚持二里头才是。
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