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59>有骨无甲的占卜习俗
(2009-06-18 08:34:26)
标签:
中国文明史华夏王朝城市都邑考古文化原创杂谈 |
分类: 最早的中国及其背后故事 |
把动物骨骼的某一部分加以烧灼,使其产生龟裂从而占卜吉凶的习俗,从公元前3000多年开始出现,到商代达于极盛。这一习俗最早可能起源于西北地区,在龙山时代分布于长城地带及与其邻近的华北地区,二里头时代扩展至黄河中游和辽西地区。从占卜未来的行为看,它应当属于一种祭祀活动,而且与家畜养殖和畜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据研究,“卜”字的字形就是模仿占卜时的裂痕,其读音也是从爆裂时的声响而来。占卜时用的兽骨,主要是肩胛骨。由于这个部位有既宽且薄的平面,受火后容易爆裂,最适合做占卜的材料。但一头动物只有前肩上的两块肩胛骨,不杀掉则无法得到,所以也来之不易。它作为传达神意的媒介被人们精心选出,而供奉给神作为牺牲的动物当然在优先考虑之列。晚商时期的殷墟王都主要是用牛的肩胛骨和龟甲;而据文献记载,西北的游牧族群用羊,东夷则用牛或鹿。二里头文化中牛、羊、猪兼用。
因为在占卜用的甲骨上刻有文字,商王朝的实际存在才得以确认。与殷墟文化时期占卜上兽骨和龟甲并用的情况不同,二里头文化时期只有骨卜而无龟卜,而且只有灼痕,未发现见于殷墟甲骨上的钻、凿现象,也没有在卜骨上发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