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研究中国问题,中外学者最大的差异何在?】
(2009-04-01 07:54:31)
标签:
刘东学术汉学中国研究文化杂谈 |
分类: 宏观史界 |
最大的差异就表现在职业化程度的高低上。比如,他们一般来讲相互之间的阅读量都很大。如果出版了一本比较重要的书,那么过两年你无论见到哪位学者,跟他提起这本书,他都马上能发表出意见来,说明他好好读过了。而在咱们这边,情况完全反了过来,如果哪本书我没看过,那不是我的耻辱,而是作者的耻辱。再比如,我们到他们那边去讲演,主要的预期听众是那些教授,哪怕开几十英里汽车,他们也会专程跑来获得最新的情报,由此讲演后的自由讨论,就显得非常有实质内容,用不着你去表扬“这是个好问题”。而反过来,他们到我们这边讲演,主要的预期听众却是学生,甚至北大的讲演实在太多,使得我们一旦组织讲演,最发愁的就是没有多少学生来听,至于教授们,基本上就跟讲演无关了,好像他们不再需要新的知识,只需要完成承担的课题。
由此,我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表面看来,至少在中国研究方面,还是国内的学者为数众多,但实际上,真正够格的学者,你很容易掐指数过来。如今,我们的运动员敢于跟人家一较高下了,但学术界到底有多少项目可以跟人家一较高下?唯一能拿出手的,不过是最需要母语的,比如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照现在这个样子,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研究拿到国际上,跟美国的中国研究相比,也就是主菜旁边的一道配菜,没法跟人家真正对话。这非常危险!如果全世界的人,包括中国人自己,对于中国的认识都是以美国人的意识为中心的,那问题就大了去了!
——刘东:《理论之上的心智》,《三十年三十人之激扬文字(思想社会卷)》,中信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