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里头文化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考古学检讨(4)

(2009-01-24 13:42:30)
标签:

二里头文化

考古学

人地关系

多学科研究

历史

文化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就具体的环境研究结论看,皂角树报告综合各项分析推定“二里头时期的人们是生活在较暖湿的亚热带北缘自然环境下,恰值前期(夏初)降温至后期(商)升温的环境改善阶段中”(140页),“年均气温16℃左右和年降水约1000毫米,夏季较今长的湿润的自然环境中”(137页)。这与前引二里头遗址孢粉分析的结果有不小的差异。该研究报告称,“河南龙山文化末期至二里头文化四期,……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高峰期过后,气候逐步由温暖湿润型朝着干冷型变化,夏代前期的自然气候条件好于后期”。具体说来,约二里头文化一期时,“为温凉湿润气候”,后期“气候温凉较干”。“从二里头文化二期到二里头文化三期,气候干旱程度不断加深并形成稀树草原植被。二里头文化四期干旱程度有所减缓,……气候温凉较湿”[1]。那么上述哪一种结论更为切合实际呢?

我们可以用考古发掘结果来旁证上述环境信息研究的结论。

在二里头遗址20012002年宫殿区的发掘中,属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的多眼水井及井状遗迹的深度均在距地表910米以下,大多因在现地下水位以下而难以清理到底。同时,我们对一号宫殿基址西庑外早年发掘的2眼水井进行了补充清理,结果证明两眼水井的建造年代均为二里头文化第四期,二者的深度仅有7米多[2]。二、三期与四期间多达2米以上的水位落差,是此期从气候干旱到温凉较湿的环境变化的一个极好的例证。

如前所述,皂角树遗址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标本采样完全取自一个地层单位(第4层),前已论证该层应仅代表二里头文化最晚期极短的一小段时间。相比之下,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采样取自不同时期的遗存单位中,所得结论也较为具体。就气候湿润程度而言,皂角树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总体上暖湿的情况,倒基本上与二里头遗址第四期的测定结果大体相符。这从一个侧面检验了我们对皂角树遗址取样所在地层单位年代跨度和其所处二里头文化具体时段的推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参与合作研究的各学科的学者间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解释模式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关于人类活动时期古环境信息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实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随着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普遍建立,考古学研究中已可通过分析类比来区分出文化遗存内的早期遗物或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不同自然地理区域和不同考古学文化或其期别的环境信息,也应进行系统地收集和鉴定,通过比较和分析以排除异时、异地的因素,建立包括不同地域、不同时段系统的环境信息数据库,这是“应该做、值得做而又可能做的工程”[3],是使相关研究全面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域、生态的多元互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1] 宋豫秦等:《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环境信息》,《考古》200212期。

[2] 许宏等:《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

[3] 张忠培:《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2002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