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5)
(2009-01-24 11:53:09)
标签:
考古学夏商分界夏鼐邹衡学术史历史文化 |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
以文献比附考古材料的初步探索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郑州二里冈一带,从采集遗物“推断它是属于殷代的遗址”[1]。此后,郑州地区考古工作全面展开,相关发现层出不穷。1953年,河南登封玉村首次发现了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者初步意识到其“与二里岗遗址,似属于两个文化系统”[2]。1956年,郑州洛达庙遗址又发现了同类遗存,发掘简报直接冠之以“商代遗址”的标题,认为其与“龙山文化遗物接近,但仍属于商代文化范畴”,并“有其独立的特征”[3]。这类遗存曾被称为“洛达庙类型文化”[4]。
徐旭生在《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中,认为二里头遗址的遗物“与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的的遗物性质相类似,大约属于商代早期”。又根据古代文献中西亳在偃师的记述,认为二里头遗址“在当时实为一大都会,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不小”[5]。1959年始,对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6]。因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较洛达庙遗址更为丰富和典型,夏鼐将其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称“二里头文化”[7]。
[1] 夏鼐:《河南成皋广武区考古纪略》,《科学通报》1951年第2期。
[2] 韩维周、丁伯泉、张永杰、孙宝德:《河南登封县玉村古文化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6期。
[3]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第一队:《郑州洛达庙商代遗址试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0期。
[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5]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
[7] 夏鼐:《新中国的考古学》,《考古》1962年9期。夏鼐:《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197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