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中的“断裂”(4)
(2009-01-19 18:22:10)
标签:
考古学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多元一体历史文化 |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
那么,二里头文化崛起前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相当于距今4000年前后的中原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晚期至尾末阶段,在文化和社会发展上居当时领先地位的这两大考古学文化系统也都相对沉寂。山东龙山文化在过渡到岳石文化之前已呈现出衰落的迹象[i];中原龙山文化末期经“新砦期文化”[ii]直至二里头文化一期阶段,均未发现可与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高度发达的文化内涵相衔接的重要遗存[iii]。这一文化发展的低潮时期,是否与洪水侵袭有关[iv],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与此相关的是二里头文化的来源问题。已有学者根据二里头文化包含某地的文化因素,而指认二里头文化源于中原以外某一地区或某一考古学文化,但都缺乏充分的考古学依据。同时,二里头文化也不是属中原龙山文化系统的王湾三期文化的自然延续和发展,其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裂”和飞跃。就现有的考古学材料看,二里头文化承自王湾三期文化的,主要是层次较低的日用陶器和小型墓的埋葬习俗等方面的要素;其主体文化因素的许多方面,尤其是玉、铜、陶质礼器等高层次遗存和埋葬习俗中的不少要素,在当地都没有明确的源头。另外,从聚落时空演变的角度看,作为二里头文化中心遗址的二里头遗址在伊洛平原的出现也具有突发性,而没有源自当地的聚落发展的基础[v]。因此,关于二里头文化渊源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处于国家化进程中的仰韶和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在二里头文化崛起之前即相继由盛转衰,甚至“夭折”。二里头文化的问世距上述诸史前文化或初期文明的衰亡,存在着百年以上甚至上千年的时间间隔,在文化内涵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上的中断或可称为“文明的断裂”。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及其后初步统一的中原王朝文明,与仰韶和龙山时代的上述诸文化共同体之间,并不存在直线的连续演进关系。不能否认,正是这些文化共同体的相互作用与刺激,导致高度发达的三代文明的崛起[vi]。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这些文化共同体在中国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若干文明要素为中原三代文明所吸收,它们的贡献在于为中原王朝文明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养分。这种贡献从总体上看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 (待续)
[i] 方辉等《浅谈岳石文化的来源及族属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ii] 赵芝荃《试论二里头文化的源流》,《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
[iii] 层位关系较清楚的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辉县孟庄和新密古城寨等城址,都被龙山文化偏晚阶段的遗存叠压或打破,可知这些城址的下限均未至中原龙山文化最晚阶段。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辉县市孟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3期;蔡全法等《河南省新密市发现龙山时代重要城址》,《中原文物》2000年第5期。
[iv]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致“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贺信》,《文物天地》1992年第3期;袁广阔《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考古》2001年第3期。
[v] 日本学者大贯静夫曾主要依据《中围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所提供的资料,对嵩山南北王湾三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内,从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址分布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据分析,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了中心遗址的洛阳平原中心地带的伊河、洛河交汇点附近,却没有发现龙山时代的遗址群或大型遗址,只是在平原边缘地带的小型河流沿岸分布有小规模的遗址群。从这一时期遗址的分布上还看不出一体化的迹象。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洛阳平原的中心地带出现了不少新的聚落,在二里头遗址周围,较大型的遗址相隔一定的距离均匀分布,总体呈现出大的网状结构。参见,大贯静夫《<中国文物地図集·河南分冊>を読む——嵩山をめぐる遺跡群の動態》,《住の考古学》,同成社,1997年。
[vi] 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