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续”中的“断裂”(3)

(2009-01-19 18:17:02)
标签:

考古学

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多元一体

历史

文化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与上述周边地区诸文化相比,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晚期和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却显得较为贫弱,不见或少见能同上述文化相媲美的遗存。到了距今约4600~4000年间的龙山时代,周边地区各支异彩纷呈、富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化共同体相继盛极而衰,而中原龙山文化系统的诸文化则在与山东龙山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竞争中不断壮大。晋南地区的陶寺文化早期(约距今4600~4400[i])发现有大型中心聚落,大型墓地及随葬陶、木、玉、石礼器的大墓等。以河南中西部为中心的王湾三期文化等(约距今4600~4000[ii]),则较为集中地发现有若干夯土城址。稍后,二里头文化所代表的王朝文明在吸收了各地文化丰富的文明因素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依托最终得以崛起。

 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一般认为约距今3900~3500[iii],约400年的时间被划分为连续发展的四期。依据现有的考古材料,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的分布还仅限于以嵩山为中心的较狭小的地域,一般见于普通聚落遗址。至第二期开始遗址数量剧增,分布范围急遽扩大,导致二里头文化若干地方类型的出现[iv]。与此同时,真正体现其文化与社会发展高度的一系列文化要素也是自该文化第二期起集中出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如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包含大中型墓在内的等各有差的墓葬,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大批铜、玉、漆和陶制礼器等[v]。正是由于这些高层次遗存的出现,学术界普遍认同二里头遗址作为都邑是始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待续)

 

 


 

[i] 高炜《晋西南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ii]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69页、7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iii] 仇士华等《有关所谓“夏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初步报告》,《考古》1983年第10期。夏商周断代工程新测数据较其略偏晚,时间跨度也略短。参见,《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iv] 赵芝荃《关于二里头文化类型与分期的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二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

[v]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郑光《二里头陶器文化论略(代前言)》,《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