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成的。
搁笔时,适值酷暑,挥汗如雨。同时,又想到自己恰是在构思与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步入“而立”之年的,脑海中油然闪现出的一句诗,是“锄禾日当午”。这是安贫乐道、矢志耕耘于学术田野的吾辈中青年学者的真实写照。从北京西八间房社科院研究生院宿舍,到东京驹泽大学研究馆,到偃师商城发掘工地,到现在所居考古所内平房,几年来备尝搜求写作之甘苦,总算有了一份收获,尽管这颗果实还是那样地不成熟。
1992年博士课程入学之初,便在导师徐苹芳先生的指导下确定了这一选题。从考古学的角度整理、总结先秦城市的发现与研究成果,综论中国城市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这确是一项“前人之所未及就,而后世之所不可无”(顾炎武《日知录》)的有益的工作。中国考古学的长足进展,也使对这一课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成为可能。但以自身浅薄之学力担此重任,实在是勉为其难,常有捉襟见肘之感。在极短的时间内驾驭完成这样一个大的课题,这在自己的人生中还是第一次。对这份答卷的粗糙与稚嫩怀有的深深的不安,是自受命于导师,以至面对答辩委员,直至现在面对广大读者都一直难以释怀的。这本小书仅是自己研习中国考古学的一篇心得,学术生涯中的一个新的起点。
1994年~1995年,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派遣,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招聘学者赴日研修。在日期间,侧重于中外尤其是中日早期城市的比较研究。限于精力和篇幅,这部分内容未能在本书中充分展开。但在日期间多种海外论著的研读、与日本学界的广泛交流以及围绕选题所进行的思考,都加深了自己对中国城市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轨迹与特质的认识。把中国纳入世界古代文明的框架中去考察,应当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附录《曲阜鲁国故城之再研究》,是笔者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完成的一篇论文。曲阜鲁国故城在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年代与布局等问题直接关涉到我们对中国早期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在对鲁城报告所发材料作进一步的地层学与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就相关诸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日期间曾以此为题应邀在东洋文库和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作过演讲,引起了日本学界的兴趣,稍后该文被推荐刊出。今将该文的中文稿附于书后,以就教于国内学术界。
博士课程在学期间,导师徐苹芳先生及培养指导小组的陈公柔、邵望平、赵芝荃等先生给予了我深切的关怀和悉心的指导。本书的修改更得惠于答辩委员严文明、俞伟超、张忠培、张长寿先生精辟中肯的意见;又蒙石兴邦、李伯谦、傅熹年先生审阅指导,严文明、俞伟超先生推荐出版。本书从确定选题、草拟提纲、写作成文直至修改定稿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导师徐苹芳先生的大量心血。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达观的人生境界,我都铭感于心。从师求学中的收获,绝不是一篇学位论文及这本小书所能包容得了的。为人为学之道,给我以人生启迪,激励我踏实前行。没有诸多前辈的教诲提携,这本书是无法完成和问世的。在此,谨向我仰重的前辈们致以诚挚的敬意与谢忱。
本书的完成还得到了日本学者饭岛武次、量博满、宇都木章、西江清高等先生和考古研究所、我的母校山东大学及北京燕山出版社等单位的许多师长和朋友的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几年来,我的妻子安也致一直默默地鼓励支持我在学术上的进取,每一点收获也都有她的辛劳。
本书所收资料截止至1997年底,个别的收至1998年年初。写作过程中参考了许多资料、论著,书中尽可能注明了出处;或有因篇幅所限抑或疏忽等原因而未能加注者,尚希见谅,笔者不敢掠人之美。在此对有惠于拙著成书的所有学者深致谢意。为突出重点,书中重绘之插图对原发表城址图中晚期和现代标志物等作了一定的删减。尽管书中对已公布的相关资料尽力收集梳理,但错讹缺漏之处在所难免,论述阐释仍有待完善。诚恳地期待着师长与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作 者
1996年3月初稿
1997年7月再稿
1998年7月三稿
因出版经费迟迟未能落实,两年前就已定稿的这部书稿也就一直无法付梓。两年多来,关于先秦城市考古又有不少新的材料发表,不少以前仅见于报道的材料刊布了正式的简报或报告,更有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但因自己忙于下田野,尤其是去年开始接手二里头遗址的工作,加之女儿降生,又有诸多杂务等着去做,实在无力再对书稿作新的补充和完善。这是我始终抱憾于心,并要恳请学术界的师友海涵的。好在今后仍从事先秦城市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愿与大家共勉。
出于申请出版经费的需要,几年来,我曾先后三次请俞伟超和严文明先生为拙著写推荐意见,都得到二位先生的慨然应允。我的导师徐苹芳先生为此书的出版费心劳神,又拨冗为之作序。对诸位恩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靠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进一步成长来报答了。最后,我要再次感谢北京燕山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感谢张静女士、徐元邦先生和奥本公司为拙著的出版所付出的一切,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小书恐怕至今仍无缘面世。
2000年7月补记
(《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