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1)
(2009-01-17 07:42:41)
标签:
考古学原史历史李学勤商代文化文字 |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
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
在上世纪的数十年中,中国考古学界一直未普遍采用国际同行所使用的“原史时代”的概念。这一由于文献很少,考古材料的重要性超过或等于文献材料的时期[1]曾被评价为“从实际意义来说,原史考古学的重要性不如前两者(指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引者注)”[2]。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进展,中国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这一介于史前时代和历史时代之间的重要时期[3]。我们认为,史前、原史与历史时代三分法的提倡有助于学科发展及对中国古史进程的总体把握。
总体上看,倾向于同意使用“原史”概念的学者在对“原史时代”的时间位置和基本定义的认识上并无太大的分歧,但概念的模糊和不确定(如仅把这一时期定义为“文献记载不足、需要大量考古工作补充的时代”[4]),仍使对中国“原史时代”年代范围的界定缺乏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具体划定中国“原史时代”的上下限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表1)。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是:“比较简单的想法,是将夏商周三代都划归这个时期”[5]。
表1 关于中国“原史时代”划分的主要观点(略)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原史时代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亦当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和夏商周(西周)三代,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阶段。而原史时代早、中、晚三期的划分,似可比较清楚地揭示出中国古代文明脱胎于史前氏族社会,以及这一时期文字制度和社会政治结构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发展历程”[6]。显然,这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角度来讨论“原史时代”的。我们认为,“原史时代”尽管与早期文明、国家或青铜时代密切相关,却不应是它们的代名词。指出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相近的划分方案是如何得出的。(待续)
[1] Glyn Daniel, A short history of archaeology, Thames and Hudson, Ltd. London, 1981, p.2.
[2] 夏鼐、王仲殊:《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刘文锁:《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钱耀鹏:《中国原史时代论纲》,《文博》2002年第2期。吴晓筠:《中国的“原史时代”》,《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12期,2002年;《华夏考古》2005年第1期。
[4] 李学勤:《西周文明论集·序》,朝华出版社,2004年。
[5] 李学勤:《西周文明论集·序》,朝华出版社,2004年。
[6] 钱耀鹏:《中国原史时代论纲》,《文博》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