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2)

(2009-01-17 07:56:21)
标签:

考古学

原史

历史

李学勤

商代

文化

文字

分类: 我看学科学说

 法国《史前大辞典》指出,“原史”这一概念“首先具有一种方法论之意义,应用于一些为历史文献所不能确定的文化群体。……它可以是指那些自身尚未拥有文字、然而却为同时代的其他人群所记述和提及的人群;也可以指那些通过后世的口头传说、记忆或者记载而保存下来其历史的人群。在此两种状况下,其研究可以包括考古学资料及间接的文字记载资料两方面。此时期在年代学体系中只具有一个很短暂的时间范围,而且也不精确”[1]。这一表述具有代表性。陈星灿归纳了各国学者关于“史前”与“原史”的解释,认为“几种说法尽管不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即史前史应该是研究没有文字时代的历史,而原史则是研究文字最初产生时期或文字不起关键作用时期的历史”[2]。关于史前(Pre-history)、原史(Proto-history)与历史(History)时代的划分,立足于各个时期在研究材料和方法上的差别,着重考察文字与文献的演进及其作用。相关讨论也应在这一前提下进行。

我们认为,一般被划归“原史时代”的龙山至西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在由文字材料所决定的社会集团被复原的程度以及研究方法上都有着重大的差别。具体而言,可以二里冈文化和殷墟文化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的龙山、二里头至二里冈时代诸文化,均属于已发现了零星的直接文字材料,为若干后世文献(间接文字材料,属口传历史而非编年史[3])所追述,主要靠考古学材料来研究,但还不足以确认其“历史身份”的人们共同体的遗存。后一阶段的晚商、西周王朝文化则已有了直接的文字材料来“自证”其族属或王朝阶段,因而已不属于“无法依据文字材料复原的群体”。其与以后的历史时代考古学文化,在文字材料的占有上仅有多寡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即便典型的“历史时代”如中古甚至近古时期,也并非均“有比较全面的史学著作”,其内容也“不足以充分表现当时历史的方方面面”[4]因此,目前“原史时代”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应即在此。简言之,从宏观的角度看,“历史时代”可定义为有直接的文字材料可“自证”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集团的历史身份的时代。

由于“身份”明确,历史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一般均可与文献所载的社会集团相对应,因而可以直接以国(族)或王朝名来命名。史前至原史时代一直分列的文献史学与考古学两大话语系统(前者一般采用神话传说人物和朝代名;后者习惯以考古学文化来命名)至此才开始合流[5](表2)。晚商文化、西周文化均属此类,殷墟则因有甲骨文的出土与释读而成为第一座“自证”身份的王朝都城,从而走出了“传说时代”。 徐旭生先生在半个世纪前指出,“我国,从现在的历史发展看,只有到殷墟时代(盘庚迁殷约当公元前一千三百年的开始时),才能算作进入狭义的历史时代。此前约一千余年,文献中还保存一些传说,年代不很可考,我们只能把它叫作传说时代”[6]。其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上古时期考古学的发现虽层出不穷,研究不断深入,但却未能“更新”或深化当年的认识,关键即在于直接文字材料的阙如。

2 史前、原史、历史的阶段划分与对应史料(略)

                                                                          (待续)



[1] DICTIONNAIRE DE LA PREHISTOIRE, 1988, Directeur de la publication Andre LeroiGourham, Presses Universitaire de France, Paris. 转引自刘文锁:《论史前、原史及历史时期的概念》,《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2]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第4页,三联书店,1997年。

[3] 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传说、历史与考古学》,待刊。

[4] 吴晓筠:《中国的“原史时代”》,《华夏考古》2005年第1期。

[5] 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6]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20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