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夏第一都”——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3)

(2009-01-06 20:32:18)
标签:

二里头遗址

都城考古

历史

文化

学术史

华夏第一都

分类: 探索早期中国

宫殿区内的贵族墓

在“2004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汇报会上,二里头遗址2002年发掘的贵族墓中出土的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公众的极大兴趣。这是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这条碧龙“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迟至2004年才“浮出水面”呢?

话题还要先回到数年前。

2001年秋开始,我们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东部揭露出相互叠压的二里头文化大型建筑基址群。在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2号和4号建筑基址下,发现了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3号建筑基址,这是一座(或一组)多院落的大型建筑,其主体部分至少由3重庭院组成。时代则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第二期)。我们的工作方法是只揭露到最上层的建筑基址的表面,清理打破基址的晚期遗迹如墓葬、灰坑等,利用这些遗迹的剖面来观察早期建筑和其他遗迹的情况。至于建筑的院落则只清理到踩踏面。

20024月上中旬,发掘工作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一天上午,年轻队友李志鹏(偃师商城工作队队员,当时来我队协助工作)走到我身旁,压低了声音说:“许老师,出铜器了!”我赶忙和他来到他负责的探方,这个探方中有一座很大的二里冈上层时期的灰坑,灰坑打破了2号和4号建筑基址之间的路土和垫土,并穿透了其下叠压着的3号建筑南院中的路土。灰坑已基本清毕,刚才李志鹏在刮灰坑的坑壁剖面时,发现有铜器露头,他赶忙又用土盖好,向我报告。我们仔细剥去表面的覆土,一件饰有凸弦纹的铜铃的一角露了出来,阳光下青铜所特有的绿锈惹人心动。近旁还有人骨露头。这应是一座身份较高的贵族墓!被灰坑破坏的只是其一部分。我马上让他再盖好,先扩大发掘面积,寻找墓葬范围、确认其开口层位。考虑到在工地上协助发掘的民工已知此事,决定安排人在工余时间不间断看守,直至最后清理完毕。保护好文物的沉重的责任感甚至盖过了发现的欣喜。

经仔细观察,墓葬开口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建筑——3号基址南院的路土层之间,说明墓葬系该建筑使用期间埋设的。因此,我们在墓葬正式清理前,已可确认其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第二期)。自1959年首次发掘以来的40余年间,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的第二期墓葬仅发现过1座。而且,根据以往的经验,出有铜铃的墓一般同出嵌绿松石铜牌饰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玉、漆、陶礼器。在这座墓发现前后,我们在该墓所在的3号建筑基址的南院和中院先后发现了建筑使用时期埋设的数座贵族墓,这些墓葬成排分布,间距相近,方向基本相同。尽管多遭破坏,这些墓葬还是出土了不少随葬品。这是二里头遗址发掘40余年来首次在宫殿区内发现的成组贵族墓。成组高规格贵族墓埋葬于宫殿院内的现象,对究明这一建筑的性质和二里头文化的葬俗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3号墓又是这些墓葬中最接近3号建筑基址中轴线的一座,它的规格很可能高于以往在宫殿区周围甚至它近旁发现的同类墓。

我们把这座墓编为2002VM3(即2002年第V工作区第3号墓)。墓葬为近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的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在揭开墓葬上面所叠压的路土层后,我们得知这座墓的长度超过2.2米,宽度达1.1米以上,残存深度为半米余。不要小看了这墓的规模,如果与后世的达官显贵的墓葬相比,它实在是小得可怜,但在二里头时代,它可是属于迄今已发现的最高等级的墓(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王一级的墓葬)。要知道,二里头遗址发掘40余年以来,已发掘的二里头时期的墓葬总数达400余座,但墓圹面积超过2平方米(即大体为2米长、1米宽)的贵族墓却仅发现了9座。所以,这座墓值得我们期待的很多!

前述的二里冈文化时期的大灰坑打破了墓的西南部。墓主人侧身直肢,头朝北,面向东,部分肢骨被毁。后来经我所体质人类学家鉴定,墓主人是一名成年子,年龄在3035岁之间。墓底散见有零星的朱砂(这种红色矿物质是二里头贵族墓中的常见之物,一般认为应与宗教信仰有关,同时是身份等级的标志物),没有发现明确的棺木的痕迹。

墓内出土随葬品相当丰富,包括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白陶器、漆器、陶器和海贝等,总数达上百件。墓主人头骨上方发现3件白陶器,呈品字形排列,2件顶面朝上,1件顶面朝下,可能为头饰或冠饰的组件。白陶器呈斗笠状,顶部圆孔处各有一穿孔绿松石珠,估计原来应该有丝带类的有机物把二者连缀起来。白陶器是二里头文化早期的贵族用器,但斗笠状器却属首次发现,也不见于以往在宫殿区周围发现的贵族墓。墓主人头部附近发现一件鸟首玉饰,其风格酷似长江中游一带的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其就是典型的石家河遗物而非仿制品。头骨近旁发现2枚较大的穿孔绿松石珠。大量海贝置于墓主人的颈部,数量超过90枚,每个上面都有穿孔,上下摞压,局部呈花瓣状,应该是颈部的串饰,即“项链”。这种海贝称为子安贝,仅产于南海、印度洋及以南地区。玉器和海贝之类远隔上千里乃至数千里以外的珍罕品出现于二里头都邑宫殿区内的贵族墓中,是一件颇耐人寻味的事。唯一一件铜器即李志鹏最早发现的铜铃,放置于墓主人的腰部,铃内有玉质的铃舌,铜铃表面粘附一层红漆皮和纺织品的印痕,下葬时应以织物包裹。漆器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见于墓内四周,而以墓主人左侧最为集中,可以辨认的器形有饮酒器觚、缽形器和带柄容器等。陶器有酒器爵、封顶盉、象鼻盉,以及作为炊器和盛食器的鼎、豆、尊、平底盆等共10余件,这些器物都被打碎,放置于墓主人身旁。

在另外几座贵族墓中,还出土了玉柄形器、印纹釉陶器(或原始瓷)以及成组的蚌饰等珍贵遗物,其中也不乏首次发现者。(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