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在也不见;相见,不如怀念

(2016-05-10 19:41:55)
标签:

陈柏霖

杨佑宁

秦沛

蒋雯丽

分类: 影评

 

再见,在也不见;相见,不如怀念

中国人对“相见”一直有深刻而细腻的解读,有时想相见,有时恨相见,见与不见都有说得通的理由。对于相见充满强烈渴望的,李商隐的名句极具代表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怎一个虐心了得?对于相见的另一种解读则是“相见,不如怀念”,这或许是相见、相识、相知之后双方得出的最理想相处方式,这也是“距离产生美”的极致境界。

自古以来,关于相见的故事层出不穷,相见恨晚的多,“在也不见”的少。陈柏霖的“独角戏”《再见,在也不见》就讲了三个既有现实感,又有写意的,关于“相见”的故事。

《再见,在也不见》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看似毫无关联,若加以联想却也能找出一星半点的“想象式关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台湾偏文艺类电影特别喜欢这个范儿。在三个故事中,陈柏霖化作三个“神人”,分别是寻找生父的儿子、千里见知音的好基友和师生恋里的“多情学生”。三个故事在说相见,也在说不见;在说相见的意义,也在说不见的缘由。

在进入三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之前,先解析一下《再见,在也不见》的片名含义。

很多朋友以为《再见,在也不见》的片名出些了错别字——“在也不见”不该是“再也不见”吗?真的没错,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存在着却有些尴尬的“在,也不见”。一句话,再见的原因,是因为的确在一起(或在一个城市,或是一段难舍的爱情,或是无法改变的亲情),却由于一些原因而无法相见,所以再见。如此略显灰暗的命题和基调会让观影者产生很微妙的感觉,影片到底想说什么?

看似有个略显文艺的片名,但分别讲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三段故事的《再见,在也不见》其实并不复杂,只能说起其内涵强大,强大得可以震撼你的灵魂深处,引发超强共鸣。影片以陈柏霖的三个角色为视角,分别带领观影者体会了亲情的虐、基情的真和爱情的韵。其中,由陈柏霖和杨佑宁共谱的湖畔基情最为深刻。 

在这个情节堪称干脆利落,影片节奏和角色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的故事中,两个外形陌生的“少年陈柏霖和杨佑宁”用极强的带出感,再加上山明水秀的宝岛风光,瞬间让观影者来到了文艺感极强的宝岛台湾山村。

湖畔究竟有没有“少年陈柏霖和杨佑宁”的“基情无限”?这个不得而知;但此段落让人产生解读的地方很多,比如两人到底是不是好基友?陈父是否为同性恋?陈父是否被少年杨佑宁设计所害?杨佑宁究竟为何案被执行绞刑?

除了令人思考良多的基情故事,陈柏霖与杨佑宁之间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基情戏,两人的“少年替身”倒是在湖畔中以潇洒的裸泳祭青春。说到基情,陈柏霖和杨佑宁倒是分别与拉拉和基友有过“缘分”,而且还是他们的成名作——《蓝色大门》和《十七岁的天空》。

当然,《再见,在也不见》不只有基情,还有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故事。戏骨级大咖秦沛和蒋雯丽分别在亲情和爱情的故事里诠释了相见与怀念的辩证关系,引人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