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的制度维度和生命维度

(2007-10-14 10:16:45)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学

制度

生命意义

行动

某某你好:

    我讲《法律与文学》,立足点是政治和制度,更确切地说,一方面,文学是具有公共性的;另一方面,政治是需要人文性的。我试图展示大历史下小人物的命运。这是真正的法律与文学。

    《局外人》和《罪与罚》激发了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它们都是关于死亡的,关于人为什么杀人的主题,所以值得我们从“向死而生”的角度思索。我的确说过,默而索是因为杀人这一事件才获得他人生的意义的。但一定不要忘了,正是制度创造了他的平庸,而制度下的平庸最终又驱使他杀了人。可以说,杀人之前,他对于生命是无所谓轻重的,杀人之后,他开始思索生命的尊严了,所以获得了意义。这是他付出很大代价后的收获。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廓清一个观念:他是因为杀人而获得生命的意义,这是被迫的,也是偶然的;但我们绝不能认为,为了获得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杀人,那样的结局只能是丧失原本的意义。《罪与罚》中的拉斯科尼科夫就是这样,他与默而索相反,他是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做“不平凡的人”而杀人的,结果他什么也没有找到,正如他自己所说,“你会走到这样一条界线:不跨过去——你会不幸……而跨过去……也许会更不幸”。

    至于我说19世纪的文学是重的,严肃的;而20世纪的文学是轻的,荒诞的,只是一种整体的比较,而且二者,尤其是后者,并不意味着要走向“虚无”。这两种思考方式其实是殊途同归:都是要直面人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分裂,19世纪的文学虽然往往展示恢宏的历史画面,但实质是注重内在的反省,而20世纪的文学虽然往往展示卑微的生存状态,但实质是注重外在的反叛。前者是举重若轻,后者是举轻若重。但它们都没有以简单的虚无作为托词,而是要直面生命的战斗与希望。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本来就不可分的。在我看来,所谓一切成空的感念,不一定能让你获得“内心的充盈和幸福”。爱的生活是行动着的生活,只有在谦卑具体的行动中才能证明生命的卓越。它与所谓的宏大抱负、所谓的功名利禄无关,只与自我的拯救和幸福有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