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坪谈幼儿文学语言特色:浅显而美听(二)
第二,从句式上看,幼儿在三岁以前,每句话大约平均不超过五个字,句型全是主谓或谓宾这类简单句。三岁以后出现复合句,但也多是简单句的结合,一般没有连词,且以联合型复合句为主。所以在整个幼儿期间,还是以简单句为主的,一般不超过十个字。幼儿文学语言的句式,也就一定要短,要简单,使幼儿一听就明白。每句最好五,六字,至多十个字,个别长句也不要超过十五个字。句予一长,句型一复杂,孩子就会弄糊涂了。所以,写了长句子,就要想法子把它分成几段,断开来就好念了,也好听了,一听就懂。写了复杂的句型,就要把它改简单。
有一些句法,很不口语化,在作品中经常出现,这里只简单地提三点:
一点是被动句要少用,能改主动句的可改成主动句,不能改的也应尽量写得口语化,如用口语中的‘给’,“让’等词代替“被”字。
另一点是不要用长长一大串的状语或定语。例如:“这一切都被躲在树上的小猴子看见了。”一句话里,又是长定语,又是被动型,句子长达十五,六字。如改成:“小猴子躲在树上,什么都看见了。”就好念多了,浅显多了。
又如:“小白兔连忙一动也不动地站好。”状语这么长,读起来多拗口,如把状语去掉,把句子斩断,改成:“小白兔连忙站好,一动也不动。”就会感到顺口得多。
此外,还要避免用介词和方位词组成的结构,诸如“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小红的帮助下”之类。幼儿口语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结构,用了很拗口。
第三,幼儿文学的语言既要口语化,又要规范化,不能把幼儿口语中不规范的东西写到书面上来。要避免方言土语。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保留一点地方色彩,如北方称“胡同”,南方称“弄堂”,但不能太土。
综上所述,浅显可赅之以浅近,明白,这是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要求。但浅显还须与美听结合起来,方能为幼儿所喜闻乐见。“美听”一词,本之于李渔的《闲情偶寄》,指语言的音乐性。浅显与美听相结合,就能使贫乏的幼儿语言闪闪发光,达到十分优美的境界。
语言的音乐性,指的就是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得流畅,念得响亮,听得舒服。韵律和节奏,给幼儿以愉快的直感,激发他们的情绪。不象成人那样首先对内容感兴趣,其次才是韵律和节奏。韵律和节奏本身,对幼儿就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往往是在唱念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作品的内容的。若留心一下幼儿口语,也会发现他们特别喜爱因而频繁运用一些叠音的词,如“大大的”、“圆圆的”、“红红的”,还有“高高兴兴”、“干干净净”,以及“圆溜溜”,“绿油油”之类。这就使幼儿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幼儿文学语言的音乐性,常见的语言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文句有韵。儿歌、诗歌讲究音韵自不必说,若在故事,童话中夹杂儿歌或有韵的文句,效果也是很好的。
例如童话《小兔乖乖》中,兔妈妈唱的那四句词:“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幼儿都会唱会念,一代一代传下来。
有个童话,劈头第一句就是:“有件事情真好笑,狮子和小猫比大小。”文句一有韵,念起来就感到又美听又有趣。
二、文句虽无韵,但用的是同诗(或儿歌)和散文接近的语
句。如《三只蝴蝶》中的一段:红花姐姐,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打湿了,大雨把我们淋得发冷了,让我们飞到你的叶儿下避避雨吧!
幼儿虽小,却是很富于诗意的。一片小树叶儿放在盛水的盆里,孩子们就会随着它乘风破浪,远航天边.用同诗接近的语言,写出幼儿心中的诗意,就能满足和丰富幼儿的感情,启发他们的幻想,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