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滋养了我的“童心”
(2009-07-04 09:09:10)
标签:
创作回顾杂谈 |
分类: 野军相关资料 |
我的童年是在浙江余姚一个偏僻的小村度过的。那里依山傍水,有一望无垠的稻田。年幼的我,常常伏在窗口听那对岸一棵老树上声声鸟鸣。一次,有只布谷鸟在老树上不停地啼叫,其声哀哀。我好奇地问祖母“鸟儿在叫什么?”祖母说:“它是在叫‘家家无灯!家家无灯!’”是说我们村子穷,家家点不起油灯啊!祖母目不识丁,却从布谷鸟哀婉的啼叫声中,十分形象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情,给我幼小的心灵感染至深。五十多年来,每当我回到乡下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我的耳畔响起祖母当年的话音:“家家无灯!”
童年的我,没有玩具,没有图书,唯一的乐趣是听大人讲故事。我的母亲能讲许多民间故事和笑话,这些故事语言生动,幽默有趣,给我心灵上以极大的满足,也使我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使我在进入青年时代,虽然遭遇坎坷,历经磨难,但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性情,坚持与命运抗争。
由于民间文艺对我的滋养,使我始终有一颗“童心”。从1978年起,我投入了儿童文学业余创作。近30年来,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千篇童话、故事,出版了《红房子搬家》、《幽默童话·长鼻子和短鼻子》、《小熊布布和他的邻居们》、《月亮上的小白兔》、《小恐龙彩彩》、《糖房子》、《月亮鸟》、《绿色魔鞋》、《一百个蜗牛去旅行》等十多个专集,我还创作了一批幼儿生活故事、儿歌、散文诗。在我的作品中,从构思与语言来说,有着民间文艺的某些特点,如幽默而有趣味,注重口语化,便于讲述等等。以题材来说,我尽力使作品带有民族色彩。如我创作的童话《月亮鸟》、《火红的鸡冠花》、《荷叶船》、《竹娃和石头城》、《布老虎吃粽子》、《小猪七兄弟》等等,受到了报刊编辑和小读者们的欢迎。海外报刊也作了转载。从民间文艺中汲取养料,创作具有民间文艺特点的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我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比较得心应手,其源就在民间文艺的熏陶。每当我伏案构思时,童年时听过的那些生动的民间故事,还有那布谷鸟啼叫的“家家无灯”,就会萦绕在我的脑际。呵,家家无灯!,这充满情感的韵律使我“童心”难泯。我要继续努力创作,让更多的童话、故事和儿歌,进入千家万户,作为对民间文艺的一点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