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得浅 (三)
方轶群
四、描写、夸张、掉文
有些作者喜欢在幼儿读物中花费笔墨来描写环境气氛,占去一面,甚至两面,是不适宜的。如:
刺骨的北风夹杂著大雪,在灰暗的天空呼啸。远处山岗上,卷起一阵雪花和尘土,一列马队突然在山头闪现。一下子又在风雪中隐没了……
海潮渐渐爬上来,发出哗哗的海涛声。月光照在辽远的海面,给波浪涂上了银色。海风吹过,堤两旁高高的江芦发出沙沙声。
夜里,悄悄下了一场大雪,孔雀河两岸的沙枣树上,挂满了白绒般的雪花,就象千万树梨花,迎风开放。
山林的早晨,四处是白茫茫的雾气,透亮的露珠打湿了人们的衣衫,空气显得格外清新和湿润。林子里的各种鸟儿,发出各种好听的呜叫声,好象在为迎接捕象队演奏音乐会。
这些描写无疑都是很好的,这些作家无疑都擅长于描写景色。只恐识字不多,知识浅薄的幼儿们不能领会,不会欣赏。但是简单的描写,如:“蓝蓝的天,没有—丝云。”只写一二句,那是可取的,有时也是必要的。
也有些作者说的话,使孩子在头脑里,至少拐上一个弯,才能领会,而幼儿听了摸不着边,甚至理解错误。如:
青年店员严小林这时闯进来,朝李扬放起连珠炮:“李扬,你怎么不休息又上这儿来了?
天真幼稚的幼儿们可能为这位李扬阿姨捏一把汗:她被”炮弹“打着没有?受伤了吧?
孔雀河边,到处都在传颂这首军民团结的赞歌。
其实,这本《孔雀河新歌》里,不用说新歌,连旧歌也没有一支。结束语所说的“赞歌”,就是书中讲的那个故事。叫幼儿怎么能懂得呢!幼儿理解的歌,就是他们每天琅琅上口的那些儿歌童谣。
由于不了解幼儿读物的特点,刚接触这种特殊形式作品的作者,往往喜欢弄弄笔头、耍要文艺腔。又如:
这是一双不平常的毛袜子,在它上面,凝结着领袖和战士的深情厚谊。
扑楞楞,忽然前面江芦里飞出一只鸟,瞬间,又无声无息了。
孩子们虎跃般地冲到河边。
这位作者摆着孩子们熟悉的词儿不用,却搬出这些冷僻的;词儿来,这和上面举出的种种例子一样,都因为不了解幼儿生活——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接受能力,以至说出话来,“不看对象,无的放矢”。讲一个笑话:从前有个说话不看对象的人,有一天,他要买柴,看见农民挑着柴担走过,他喊道:“荷薪者过来!”农民听得“过来”两字,就挑着柴走近了他。这人问:“其价几何?”农民听得“价”字,领会意思,就说了价钱。这人不住地摇头晃脑,朗诵起来:“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可乎?”农民不知他说些什么,以为是个疯子,“霍”地挑起柴担走了。
为幼儿写作如果提起笔来,忽然文思汹涌,忘记了读者对象,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幼儿不懂的话,似乎有点象那个买柴掉文的人了。
最后,有几点意见提供参酌:在幼儿读物中,最好——
一、避免方言土语。语言要求规范化;
二、避免用成语。有些成语包含着一个历史故事或寓言故事,是浓缩了的语言,幼儿不易领会。要用,选择最浅近明显的;
三、有些词汇,在成人,也只在书面语言中使用、口头语言中是不用的,如:“将”,在口头用“把”。“便”,在口头用“就”。“与”,在口头用“和”。“内”,在口头用“里”。“被”,在口头用“给”。“时”,在口头用“时候”。“已”,在口头用“已经”。“或”,在口头用“或者”。“说道”,在口头无“道”字。等等。
给幼儿写东西,尽量用口头语言,不用书面语言。
四,在一篇作品中,事物的概念要前后一致。举例来说,尽管“儿童”、“小孩”、“孩子”,“娃娃”,“小朋友”等是同一意思,但是不要一处写作“小孩”,一处写作“孩子”,另一处又写作“娃娃”或者“儿童”。
这里顺便提一下,幼儿读物总离不开图画。有些内容已由图画表现出来的,文字便可省略。
五、向幼儿学习
看到几页幼儿园小朋友写的日记,它的句子短小简单。
为什么小朋友写的,句子短小,语言浅显呢?同样的意思,而我们一写就深了呢?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早已几十岁的入了,早把自己的孩子时代忘记了。所以,我们必须向幼儿们学习,学习他们是怎样说话的,掌握他们的思想感情,语言规律。
我们知道:幼儿的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对周围事物知道得还不多,掌握的概念以及表达概念的词汇,语言还极贫乏。我们必须从幼儿这个特点出发,用他们所能理解、接受的语言来写。而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要熟知他们的思想感情。
但是我们学习幼儿语言,不是“照单全收”,因为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不是一回事。我们还需要做提炼、加工、整理、去芜存菁的工作。“大众语是毛坯,加了工的是文学”。否则我们不能达到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的目的,反而趴在地下跟着他们爬,做“彩衣娱亲”的老莱子了。
因此,我们必须注意:
一、不是跟着他们牙牙学语,口齿不清。曾经看到过一本幼儿读物,作者把书中的某些字以近音字来代替,表示儿童口齿不清。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二,不是学习他们语法混乱,用词不当。又曾经看到过一本幼儿读物,作者有意用语法混乱,用词不当来冒充儿童语言,我以为更不可取。
三,不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说什么“猫猫、狗狗、饼饼、糕糕”之类,故作娃娃腔。
四,不是以成人的欣赏眼光,用逗引孩子的口吻,把十几岁孩子的手、嘴,脸,说成是小手、小嘴、小脸,等等。
五、不是用所谓儿童口吻,喊几声叔叔、阿姨,便算作儿童口语化。(我不是说,作品中不能写对大人的称谓。而是说,这并不等于幼儿语言。)
研究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写作,出版幼儿读物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科技知识教育,同时也要帮助幼儿发展语言,扩大丰富他们的语汇,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使用连贯性语言,帮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富有表达力地运用语言。这一点,我们更不能忘记。
幼儿有时从他们的父母,老师那里学到一些词语,如“大概”,“可能”之类,能够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恰当地使用,这是可喜的。我们在写作时,在短短的语句中,有意识地,适当地使用一二生字新词,为了帮助他们发展语言,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太多、我们为幼儿写出浅近显易的图书来给他们阅读,要让他们能够接受、理解、喜爱,饶有兴趣地阅读下去,如果生字新词出现太多,将使他们阅读发生困难,放下这本书不去读它,那么,纵然有非常好的内容,也不能达到教育目的。
野军按:推荐方老师这篇经典文章,也许对现在的幼儿报刊新编辑和年轻作者有所帮助。说实在,有些报刊发表的幼儿文学作品不太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最近我读到一些给幼儿园小朋友的刊物,其中有用“居然”、“往事”等词,即使有的家长也解释不了,何况幼儿。
(全文可百度点“育宝网—育宝家园—上海低幼文学沙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