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轶群老师《怎样写得浅》摘编(二)

(2009-07-03 15:49:20)
标签:

经典理论

幼儿文学创作

野军摘编

杂谈

分类: 评论和杂谈

    怎样写得浅 (二)

                     

        方轶群

 

二、避免艰深词汇和不常用的单字

    鲁迅在《表》的序言《译者的话》中说:“……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了,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

    从这几句话可以领悟到:“不用难字”是可以办到的,而困难在于“孩子的话“知道得太少”。如果“孩子的话”知道得多,难字就可以不用,艰深的词汇和单字是可以避免的。

    

要写出能为幼儿读得懂、听得懂的作品,必须注意多用“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就是说,必须注意用字遣词。和果写出了艰深的词汇,那么用浅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它。这叫“以浅代深”,换句话说,就是用孩子的话来代替成人啦。例如:“山路崎岖不平”,可改为:“山路高低不平”,“靠自己独立思考”,可改为:“靠自己想”;“靠自己’即有“独立’的意思。“大家分析找原因。”“分析”一词是深的,把此句改成:“大家想想啥原因。”如果改为“大家想想为什么”,则更浅近。“小鸭心情很不好……母鸡不理解他。”可以改为:“小鸭心里很难过,可是母鸡不知道”。什么叫“心情”?“理解”是什么意思?幼儿不懂。因为这不是他们的语言。幼儿在生活中不可能说:‘我的心情如何如何。”或“我理解什么、我不理解什么。”“心情”和“理解”都不是孩子的话。

    当然,小鸭云云,母鸡云云,以及其他一些句子,改动之后,含意可能与原句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为了让幼儿读懂听懂,是非改不可的。

   

幼儿语言特点之一,不用抽象名词,更不用由动词转变过来的抽象名词。幼儿也不用由一个词组组成的复杂形容词。   

    一篇文字浅近的作品,有若干处出现艰深词汇和复杂语句,可以用以浅代深,省略不用和移动句子中词汇的位置等办法来补救,加以修改。   

三、连词,介词、形容词,副词

    除了上面所说的造句短小简单,避免艰深词汇和单字外,还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在幼儿口语中,多用名词,动词,代名词,也用一些形容词,副词。但很少用连词,特别是搭配连词。

    幼儿极少使用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非……不可”,“既……又”等等搭配连词。此外,如“倘然”,“假使”、“即使”,“纵然”等,也不会使用。我们平时注意一下幼儿的语言,即可了然。但是,我们在写作时,有些连词,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可以不成对地使用。即只用“因为”,不用“所以”,只用“但是”,不用“虽然”。“但是”这个连词,也可用“可是”或“可”来代替。“却”在幼儿口语中则不使用。

    在并列连词中,常用的是“和”,“跟”、“同”。

    “与”、“而”、“并且”极少使用。这点,在写作时也须注意。

    这里略提一下介词和形容词。

    关于介词,只提一下以“在……上”、“在……中”、“在……下”为形式结构的介词。在幼儿读物中,我们要注意不组织如下形式的语句。如:

 

32”快艇是在他的指挥下做成的呀。

在阳光的照耀下,纸片很快干燥了。

 

我以为这样的话,大可不必如此说。譬如可以说成:“‘32’快艇是他指挥大家做成的呀。”和“纸片给太阳晒着,很快就干燥了。”

幼儿不象我们成人这样来用某些介词,那么,为了使语言接近幼儿口语,我们在使用介词时,就得斟酌一下。

  

 在幼儿读物中,形容词必须是具体的.感觉得到的,如:大的、高的、甜的、冷的、美丽的、好听的,有趣的、可怕的、凶恶的,等等。避免抽象的,幼儿不能领会的,如:敬佩的(语气),慈祥的(面容),无情的(皮鞭),激动的(心情)、有威望的(医生)。某低年级期刊上有一篇寓言,其中有些词汇,如“苗条的身子”、“动听的歌”,“羞涩的脸”,即使对二年级儿童来说,也嫌深。

    形容词必须是简单的,不能长长一大串,如“忙了一天的红升的妈妈”、“早已钻进被窝里睡觉的方方”、“那个在手心里写过不知多少遍的‘静’字”.等等,诸如此类。   

    副词往往带同助词“地”,如:“慢慢地”、“轻轻地”。有时,“地”可以省略,读起来更顺口,更口语化,而且可使句子简短。如“石头一块一块往船里装,船身就一点一点往下沉。”“一块一块”,“一点一点”后都省略了“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