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轶群老师《怎样写得浅》摘编(一)
(2009-07-03 15:42:30)
标签:
经典理论幼儿文学创作野军摘编杂谈 |
分类: 评论和杂谈 |
为学龄前和刚入学的儿童写作,常常被怎样才能写得浅近,适合他们阅读的问题,煞费苦心,踌躇着不能落笔。其实,这早是熟悉不熟悉幼儿生活的问题,熟悉了,也就没有什么难处。我想只要注意下述一些方面,写作时,便能基本上掌握幼儿读物的文字深浅程度了。
一、
我们在给幼儿的读物中,力求不写长句,句子要简短,如:
那么,十八字的句子,只剩九字了。
同她一起来的,还有一位五十多岁的不相识的男子。
改成:“同她一起来的,还有一位老伯伯。”十五字缩成了七字。因为五十多岁的男子可以称为老伯伯,用“老伯伯’三字来代替了。“不相识的”四字,在语意中已经表达。如果是相识的就不会称为“一位老伯伯”,而是说还有“张伯伯”或者“李伯伯”。
我们为幼儿写作,要考虑怎样写才能说得最简练、最明确、最优美、最浅显、最适宜给幼儿阅读,恰到好处。
好在幼儿读物字数不多,几十字,几百字,至多二三千字,可以逐字逐句来推敲琢磨。比喻吃东西,细细咀嚼,每字每句辨辨味道,读下去不顺口、有疙瘩的,用字遣词不妥帖、太艰深的,以及感觉多余或意有未尽的,予以删削、增添、调换,直到满意为止。例如下面几个句子:
全城的青壮年都到前方打仗去了,城里只有一些老人,小孩和妇女。
“北屋的齐爷爷开始咳嗽起来了。”
改成:“北屋里,齐爷爷咳嗽起来了。”“开始”两字删去,因为“起来了”三字就有本来不咳嗽,被“大喊大叫”吵醒后,开始咳嗽的意思。“北屋的”三字,指明齐爷爷所在地点,改成“北屋里”,效果依旧,而加进一逗号,一句分成两句,句子短小了。
当然,我们反对为了达到“句子短,字数少’的目的,一味删削,以至把文字删削得毫无血肉,干巴枯燥,或是缺少主谓语等等,造成语法混乱谬误。
早晨,小花猫醒来了。妈妈给小花猫穿衣服,小花猫说:“我不穿! ”奶奶叫小花猫吃早饭,小花猫说:“我不吃!”哥哥教小花猫跳高,小花猫说,“我不跳!”姐姐教小花猫抓老鼠,小花猫说:“我不抓!”爸爸教小花猫爬树,小花猫只好学着爬。
前面小花猫说了四个“我不……”,说明小花猫是很“任性”的。后来小花猫“只好”学着爬,“只好”两字说明小花猫不敢执拗爸爸。
句子短小简单并非即是浅近,还有用字遣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