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璞和张玲蕊诗歌印象

标签:
渭河文丛渭南作家协会屈文平杂谈 |
(渭河文丛研讨会发言)
张璞和张玲蕊诗歌印象
我谈谈对张璞和张玲蕊两位诗人的诗歌印象,为什么只谈这两个人的诗歌,因为在黄河文学艺术网上,我一直在关注这两个人的作品,虽然很多文字在网上都曾读过,可形成集子后,带给人的阅读感受,还真是不一样。
《秋夜集》虽然是张璞的第一本诗集,但起点很高,不论是从作品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在题材的取舍方面,都颇有建树。读完《秋夜集》,我的总体感觉主要有三方面:
张璞诗歌的第一个特点是取材广泛、涉猎面比较多。作品中有诗人对自然美景和历史人文景观的讴颂和赞扬,如其作品《象山夜景》、《处女泉遐想》、《少华山情愫》等诗篇,诗人用自己的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思维给这些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另外,诗集中有相当一部分诗歌,是书写自己对事业、对爱情、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体会,例如《生命之花》、《失落的爱情》、《酒杯里的爱情》、《夜曲》、《夜》等等,通过这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祥和安逸的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当下市场经济中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等丑恶社会现象的唾弃和厌恶,这种思想在诗人《弃》、《夜的回声》、《爱》等诗歌中体现了出来,如在〈夜的回声〉一诗中,诗人写道“情人泛滥了、二奶登上台面了……“等等,虽然外围的社会环境很冷,但诗人的灵魂并没有被环境冻僵,依然用犀利的言辞对生活中的假恶丑进行了严厉的鞭打,表明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
张璞的诗歌取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人以自己真诚善良的博爱情怀,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社会下层劳苦大众,表现出一种关心和热爱,例如在《沉默》一诗中,诗人写道“森林在刀斧中日渐消瘦,乌鸦口渴了,找到了许多填充的石子,却没有找到一半水的瓶子”,短短几句,揭示出一个乱砍乱伐之下,森林破坏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鸟类饮水紧张的主题。时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诗人用自己充满童趣般的语言,营造出一个童话般的意境,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忧思。还有《致清洁工》一诗中,诗人把视角转向平日所不为人关注的下层劳动人民身上,用热情而关切的语言,为城市下层劳动人民,送上了一声真诚而暖暖的问候。
自然美与社会理想的有机融合,对社会万象的评击与追求个性独立自由闲适的生活理想的有机融合,这些都不仅扩大了张璞诗歌的取材范围,更延伸了其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张璞诗歌的第二个特点,主题的多元化。多种意蕴和层面的同时存在,是朦胧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张璞的部分诗歌,就属于用多个意象替代主体,例如《是否》、《何时》等诗歌中,诗人用一连串的是否是否、何时何时等排比句子,用多种意象取代了主体和本意,所以在解读者来看,就有了多个不确定的层面或者说朦胧的境界。这种用多意象替代主体的手法,在张璞的其它一些诗歌中也曾或多或少地进行了运用和发挥,多种意象的运用,延伸了张璞的诗歌空间,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大的想像余地。
张璞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其诗歌语言有其独特的一面。诗的语言,是至精至纯的文学语言。张璞的诗歌语言在空灵与俏皮间,更多了几份雅致,例如在其诗歌《步入森林》中,她写道“清风吹过树梢,月光洁白的手指,抚弄寂寞的花蕾。”在《失落的爱情》一诗中写道“诗人在白桦林中游弋,阳光被树枝分割的支离破碎”,在《梦开始的地方》一诗中写道“云雾绕着静静的村庄,布谷鸟叫醒了清晨的朝阳,多少故事在碧波间荡漾,缓缓地飘向梦开始的地方”。这些语言清澈如山涧溪水,很容易使读者进入诗歌,进入到诗人营造的优美意境中来,感受诗人的灵感博动,感受诗人内在的情绪流动,让语言产生的审美愉悦悄悄地流向读者心田。
再谈谈张玲蕊诗歌的印象,与张璞的诗歌不同,张璞的诗歌有种豪放派的感觉,这与其直率而又坦诚的性格分不开,而张玲蕊的诗歌很柔美很婉约,这两个人的诗歌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语言和气韵上很容易就能感觉出来。张玲蕊的诗歌,取材单一,属于典型的爱情诗,但这种爱情诗,又于那种“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海誓山盟类爱情诗不同,张玲蕊爱情诗追求了一种含蓄,一种悠然,一种清纯,一种情感不加粉饰的自然流露和真诚倾诉,诗人用女性温柔、细腻的情怀,用一种很矜持含蓄的态度,抒发了自己的爱的坚贞对爱情的理解、认识和自己深度的个性。张玲蕊的诗歌语言很纯很真,如一阵清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但张玲蕊的诗歌有一个硬伤,就是雕琢的痕迹太明显,个别诗句用词欠推敲,例如在《晚凉》一诗中,“我是海风吹来的贝壳”,“吹”字用来形容贝壳,就显得不够圆润了。还有在《榆树流泪》一诗中“站在老榆树下,看见跑散的叶子,如同听见了凋零”,“跑散的叶子”虽然很空灵,很拟人化,但用在这里,给读者的感觉很生硬。
好了,我就简单谈这点,不到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各位诗人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