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腔皇后"余巧云(近照)

(2007-03-21 09:56:02)
分类: 读图

"秦腔皇后"余巧云(近照)  

退休之后的余巧云每天都有读报的习惯

"秦腔皇后"余巧云(近照)  

余巧云获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最高荣誉奖

"秦腔皇后"余巧云(近照)

余巧云接受本文作者采访后,赠送作者一本自己的传记<从艺60年>


  
 
 富饶美丽的东秦大地为古老的秦腔艺术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使得东府秦腔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每一次的辉煌,每一次的飞跃,每一次的前进,都融入了一代又一代渭南秦腔艺人的太多的心血和汗水。魏长生、李十三、申祥麟、李桐轩等名字将永载史册,永远在秦腔艺术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当代渭南的秦腔舞台上,也曾经诞生了一大批秦腔名角儿,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秦腔艺术的发展中。本报记者历时多日,对曾在秦腔艺术界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今依然健在的几位渭南秦腔名家进行了专访--
  
              "秦腔皇后"余巧云

  说起东府秦腔,余巧云是绝对不能跳过的一节。
  余巧云十岁学艺,十一岁登台,四十年代就已蜚声秦川,有"秦腔皇后"之誉。她嗓音清脆亮丽、吐字清晰、气息饱满、扮相俊俏;青衣、花旦都演而以青衣见长;她塑造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劈山救母》中的三圣母、《三上轿》中的崔秀英、《赶坡》中的王宝钏,特别是《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打金枝》中的金枝女等艺术形象,已经成为广大戏迷心中不可磨灭的经典。
  经过几番电话联系,3月6日上午,在一青里一条幽深僻静的小巷里,我们找到了这位曾经蜚声中华的秦腔皇后--余巧云。
  余巧云老师一头整洁时髦的卷发,穿一件暗红色外套,系一条颜色素雅的丝巾,精神饱满,热情亲近,任谁都不会相信她已经75岁。
  一进余老师家的客厅,就被满墙的字画和相片吸引住。一幅龙飞凤舞的行书是戏迷撰文以抒仰慕之意的;一幅清新雅致的水墨人像是一位知名画家所赠,而一整墙的大小剧照更是余巧云60余年艺术生涯的绝佳佐证。
  余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原名余葆贞,1932年生于西安一个贫苦的满族家庭。父母长年累月地辛劳却不能养活七个姐妹。1940年,在她8岁的时候,因为不忍再看着葆贞象自己另两个女儿那样因为饥饿和疾病而离世,流着眼泪的父母将葆贞送到了西安城药王洞一家孤儿院。孤儿院位于西安偏僻之地,经常有孤儿院的小孩被狼叼走,父亲不得已又把余葆贞接回家。1942年,不到十岁的余葆贞当起了童工,做过织毛衣、糊火柴盒、包摔炮等等杂活,从小便经历了生活的艰辛。
  1943年一个普通的下午,葆贞和其他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几个孩子又说又唱,她也随口唱了几句"贫家女来好羞愧",恰好被当时号称须生泰斗的王文鹏路过听见。那高扬清亮的嗓音,顿时引起了老艺人的注意。他忍不住仔细打量这个小姑娘,这一看,更使他喜上眉梢。姑娘虽小,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炯炯有神,白皙的鹅蛋脸更是秀丽无双,一身褴褛衣衫也掩饰不住苗条匀称的身段。王文鹏知道这绝对是一棵唱戏的好苗子。于是,他找到了葆贞的家人,强烈建议葆贞的父亲送她去学戏。
  尽管在当时好多人对唱戏有偏见,所谓"七十二行行压行,行行都比唱戏强",余葆贞的父亲迫于生计,思虑良久,终于和三意社的吴利民签了师徒合同。合同规定学习期限为五年,没想到学习还不到一年,余葆贞的戏曲天赋就展露无疑,后来被三意社的社长苏育民发现,把她带到三意社演戏,取艺名为"余巧云"。
  1943年,11岁的余巧云开始登台演戏,第一出戏是在《探窑》中演王宝钏。她没有像其他小演员一样第一次上台时要让师傅哄着训着或硬推着出去。她不怕不惊,小小年纪便已经凸现大家风范。上台后,她演得有板有眼,有规有矩,一登台便得了通堂好。
  后来,余巧云在李正敏、晋福长、孟遏云等老一辈子艺术家的悉心培养下,逐渐崭露头角,在五年学习期未满之际,已经成为西安小有名气的演员。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余巧云不断努力,以艺术的锤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她的唱腔与婉约派相比,音色显得并不圆润,但其唱腔特点以拖腔取胜。虽不柔美但富于情韵,抑扬顿挫层次分明。她的拖腔复杂多变、连绵无余而此起彼伏,有有始无终之美感。
  1949年,余巧云接受新民社邀请,来到渭南,从此和东府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间,她不避寒冬酷暑,翻山岭、越沟壑,足迹踏遍东府。说起曾经的艰辛,她笑道:"渭南这么大,还没有我没有去过的地方。"
  那时候的余巧云,每天除了正式排练她担纲主演的剧目外,还利用剩余时间,严格按照"四功"、"五法"的要求,跑圆场、走碎步、练水袖、练腰腿。繁忙的演出加上高强度的锻炼,有时候她腿肿得连上床睡觉都觉得困难,晚上躺在床上,浑身针扎火燎地疼。纵使这般艰辛,第二天天微明,她又咬咬牙,翻起身来继续练。
  说到这里,她不无遗憾地说,当时年轻,一心都在唱戏上。家里啥都不管不顾了。我父亲母亲过世时我都在外地演出,没能见上他们最后一面,实在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前几年,余巧云从艺术研究所退休回家。很多人以为她自此就要开始过上安逸闲散的生活了。但自小早起练功的习惯使她即使在完全没有演出任务后,仍能坚持每天早期锻炼,每天在自家小院跑跑场子、吊吊嗓子。正是因为此,已经75岁高龄的她讲起话来仍然是字正腔圆,声音清亮。
  刚退休时,余巧云以为自此就要彻底告别舞台了。那料到,这些年来,她接到的演出邀请丝毫不比年轻演员少。当然邀请最多的,还是请她在各个秦腔比赛中担纲评委。一般的演出,她都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但面对一些盛会,活跃于舞台数十年的她还是会忍不住要上台亮亮相。2006年在西安举行的第四届艺术节上,已经75高龄的余巧云再次惊艳全场,以她久负盛名的秦香莲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演出后,组委会当即为她颁发最高荣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