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闻 |
客商在田间地头等着装箱子,早上10点摘的油桃,中午2点送到咸阳飞机场,下午5点就会出现在深圳的各大超市。每当果熟时节,出现在大荔县埝桥乡的这一景象,着实让埝桥人笑开了花,逢人便说:“政府决策好,大棚富了埝桥人”。
阳春三月,带着对该乡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份好奇,记者来到位于大荔县县城西7.5公里处的埝桥乡,尽管徐徐的春风里还夹杂着些许“倒春寒”的寒意,但在埝桥乡机关设施农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却是另一翻美丽的景天。红的如玛瑙一般的圣女果,一团一团挂在碧绿的枝头,晶莹中透着亮光,显得格外分明;嫩嘟嘟的黄瓜带着花朵,撅着把儿直挺挺地吊在枝头;还有那带着绒毛的桃子,躲在已经凋谢了的花朵里面,露出迷人的笑脸……在温室大棚里面,尽管桃花已经谢了,但里面还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花香,沐浴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埝桥乡党委书记薛久运向记者拉开了话匣子——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埝桥乡地处县域中心,是大荔县的“白菜心”,这里土地平坦肥沃,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80年代初期,因盛产粮棉而闻名,被列为全国棉花百强乡。然而,在经济转型时期,传统农业逐渐褪却了往日的辉煌,埝桥乡和全国多数乡镇一样,面临着传统与市场的冲击,调整与发展的考验。虽然解决了全乡人民的温饱问题,但生活质量还是上不了台阶,经济发展缓慢……如何让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早早鼓起来?群众着急,党员干部着急, 埝桥乡党委一班人也在苦苦地思索。
埝桥乡是个典型的农业乡,一马平川的地形既没有丰富的矿藏可供开采,又没有工矿企业可供依托,如何发展?1996年,科技杂志上一则关于河北滦县试种大棚油桃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埝桥乡领导的注意。
有了好的想法,就要行动起来。1996年,埝桥乡党委、政府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立即赶赴河北、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参观学习,“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瓜果菜,走一条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成为埝桥乡党委一班人的共识。当即决定在北黄村进行试验种植。
说着容易做时难,怎样让习惯了精耕细作,单一生产的农民,接受农业产业化的理念呢?现实的困难是巨大的。要让农民更新观念、加深认识、打消顾虑,靠行政命令是完全行不通。
要领着群众干,就要先干给群众看,就一定要让基层党员发挥作用,只要党员干出了样子,群众就自然会接受,观念的转变才会彻底。乡党委清楚地认识到:“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乡党委号召北黄、黄营、阿河、东埝等几个村的支部书记和部分党员干部,先积极带头上大棚,每人2-3个大棚。经济困难的由乡上出面,帮助每个大棚申请2000元扶持贷款。乡上还对建大棚的,第一年免收土地承包款。对各村建大棚的统一规划地皮,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购置材料,统一实施建棚工程,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组织销售等实行“六统一”。此外,乡政府还专门投资30多万元,在全县率先建成占地50亩,高效棚48棚的乡机关设施农业示范园,把风险留给干部,把实惠送给群众。一有新产品先在示范园里搞,成功了再向全乡推广。
1997年建棚的当年,( 某某村)董福锁的大棚平均收入7000多元,两亩地的大棚一下就卖了一万五,凡是搞大棚的,都是当年投资,当年见效。这一下,立马把群众的建棚积极性和热情充分调动了起来,埝桥乡大棚规模迅速就赶了上去,96年建大棚初期,北黄村全体党员、村组干部,包括20户自愿建棚的村民在内,总共上了80棚,第二年,建棚的数字就增加了近四倍,达到318棚,北黄村已达户均一个大棚,到2005年发展到6000多亩,其中日光温室大棚2000多亩,大拱棚4000多亩,埝桥乡成为西北地区有名的“大棚之乡”。
“埝桥”开始成为一种绿色产品的代名词
大棚生产对科技的管理要求很高,在黄土地上对传统农业操作习惯了的农民,面对这一新兴事物还很懵懂,为了彻底做好群众的服务工作,促进设施农业的健康稳步发展,乡党委提出了“岗位定在村上,职责就是服务”的口号,并作为警示铭写成牌悬挂在办公楼前,全体机关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大棚,送信息、送科技、送技术,给群众讲政策、讲管理、讲效益。
同时,乡上每年都组织乡、村干部外出考察参观、更新观念、学习新经验。每年都花高薪聘请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设施农业方面专家教授定期对广大建棚户讲授大棚作物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在种植理念上,给群众洗头换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由黄瓜、茄子等蔬菜种植,经过兼备“果菜”特征的圣女果的过渡,朝着温室水果的桃、葡萄、杏栽植的方向发展。
乡上还专门成立了大棚办,由当地具有实践经验的土专家韩兴旺担任办公室主任,每年由大棚办组织各村能人进行“大棚会诊”,探讨棚内结构,调整发展方向,确定引进新品种,提高了全乡大棚的整体生产水平。
在布局上,埝桥党委、政府及时对大棚瓜果进行品种搭配,发展名、优、特、稀。在大棚的建造上,扩大日光温室规模,大力发展高规格的示范棚,由简易的竹木塑膜棚向水泥骨架、铝合金玻璃温室发展,由单一的日光增温,到以暖气增温为主的方向发展。
在经营理念上,推行大棚产品标准化生产,努力朝绿色无公害产品方向发展,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形成了“龙头企业加大棚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大棚果业已成为埝桥设施农业的“顶梁柱”,一村一品,产品布局既有特色,各具优势,又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北黄、黄营的大棚油桃、东、西埝的大棚葡萄、小营的大棚杏、阿河、游斜的大棚菜、同堤的大棚香瓜,成为各村的优势产业。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打开销路,埝桥乡党委在产品的包装营销上也是做足了文章,由乡党委书记薛久运、乡长王根鹏亲自带队组织四路人马,分赴上海、广州、兰州、成都等城市,到各个水果批发市场,分发印刷资料,挂横幅做宣传,联系市场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时间,《县委书记卖油桃》、《油桃上了网,飞机空运忙》成为媒体的亮点。这些举措很快就显出实效,到第二年,直到“五一”过后,各地的客商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向北黄。
为了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实际收益,近几年,埝桥在西安、广州、深圳、乌鲁木齐、兰州设立了大棚产品营销网点,以点带面,拓宽渠道。由乡党委、政府出面,加强大棚户与外地客商之间的联系,提高埝桥大棚产品品牌知名度,促进产品的销售。同时,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做到信息互动,通过网络,把握市场动向,依靠埝桥大棚产品网站,宣传埝桥设施农业,登陆各大农产品交易的网络平台,发布产品销售信息,让大棚产品销售搭上了“网络快车”,进一步拓宽了市场空间。
此外,乡党委、政府还紧紧抓住每年一届的“大荔瓜果菜博览会”这一有利时机,精心策划参展种类进行包装,从样品、实物、布展等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突出特色,突出卖点,每年的博览会埝桥乡展位前总是人潮涌动,客商络绎不绝,因此埝桥乡还被组委会评选为“优秀参展奖”。
在埝桥乡党委、政府的扶持下,全乡还形成了以黄营村韩兴旺、阿河村李明乾为核心的大棚产品配送中心,统一服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价格,使产品销售更加规划化,既维护了广大农户的利益,也大大地提升了埝桥大棚产品的整体形象。
由于乡党委、政府工作做得扎实,群众能够积极配合,埝桥乡大棚产品已经形成了以油桃为主打产品,以礼品黄瓜、圣女果、茄子、香椿、西红柿、葡萄、礼品西瓜、甜瓜、哈密瓜为辅助的10多类30余品种的产品体系,年产量上万吨。每当果菜成熟季节,在北黄、黄营、同堤、阿河、东埝、游斜等每个村里都驻扎着五六家外地客商,设施农业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客商忙碌装箱子的身影,埝桥的大棚产品开始销往西安、深圳、新疆等地,出现在当地的各大超市,“埝桥”的名字也开始被国内许多人士所熟悉,成为一种绿色产品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