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下)

(2006-03-27 13:46:39)
分类: 新闻

“我们用不到十分之一的土地,完成了全乡三分之一

的工农业总产值”

 

还是这片热土,还是这群泥腿子,只是改变了一下种植方式,便带来了惊人的效益。埝桥乡设施农业发展起来以后,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棚产生的效益改变了群众的生活,使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增强了对土地的信心。他们不会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表述这一切,一声朴素的问候,一份憨厚的微笑,便是对这一切最好的诠释。

游斜四组有个村民叫李二宝,妻子身有残疾,儿子在外当兵,家中缺少劳力,生活十分困难。驻村帮扶的党务干部王勇,掏自己的腰包为他家垫付建棚款,帮他购买材料,替他联系客商,1997年年第一棚香瓜出售时,又帮他家装车、结算一直忙到晚上十二点。李二宝拿着到手的11000元瓜款,五十岁的汉子泪流满面,哽咽地说:“这是王干事塞到我手里的钱呀!”

黄营村有个村民叫张玉亮,老两口都5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有一个儿子在上学,发展大棚的时候他们没有报,上学的儿子私下里给报的名。1998年孩子考上了大学,两个大棚也开始产生经济效益,凭着两个大棚他们供孩子读完了大学。提起大棚,张玉亮激动地说:“咱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一没技能二没生意头脑,要不是政府让咱搞大棚,还真的供不起娃上大学!”

黄营村的韩兴旺,是一个最早发展大棚的党员,对发展大棚的事情一直很热情,很积极,自己除了发展大棚以外,平时还积极钻研有关大棚的科技知识,没有几年,他便成为大棚行业里的“土专家”,被乡上聘请为大棚办主任,给群众传授经验知识,外地许多乡镇也纷纷邀请他指导当地群众发展大棚,一时间成为大荔大棚领域里的“名人”。老韩富了红了以后,没有忘记乡亲们,每年他都把许多外地客商邀请到自己家里,全心全意给客商作好服务工作,为村里的产品销售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谈到大棚的收益时,埝桥乡党委书记薛久运自豪地说:“2005年埝桥乡工农业总产值为1.06亿元,其中大棚产值就达到3000多万元,占到了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我们用不到全乡十分之一的土地,完成了全乡三分之一的工农业总产值。”

 

--------------------------                ------------------------------         

“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干群关系融洽了,社情乡情稳定了。冬闲时间被利用起来,赌博打牌的少了,交流大棚经验的多了,明礼守法的多了,偷摸滋事的少了,诚信经营的多了,欺诈哄骗的少了,埝桥乡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开始蒸蒸日上。

辛勤的耕耘赢得的回报也是丰硕的,埝桥乡的成绩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2001年,埝桥乡党委被省委评为“六个好先进乡镇党委”,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治安模范乡”,连续五年被大荔县委评为先进乡镇党委,在大荔县委、县政府的目标考评中连续多年获得一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