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平的“人渣论”是什么逻辑?

标签:
张艺谋山楂树之恋张伟平中国电影人渣娱乐 |
分类: 散漫集 |
朱方清
9月21日,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上映首周票房达4200万元。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张艺谋,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会引发极大的争议,《山楂树之恋》也遭到了许多文化名人的诟病。对此,制片人张伟平出面反击:“张艺谋每一部电影出来,都有人跳出来骂,好像不骂张艺谋就出不了名了,借骂张艺谋来自己出名的人,在我眼里就是一人渣,搭理他们干什么。非常可笑。”
http://res.ent.ifeng.com/attachments/2010/09/21/06c9f6b1b7d20d6e7275c104e833197e.jpg
早在拍摄之初,《山楂树之恋》打出的显著标签就是“纯爱”。但如今影片公映,却有人说是在“装纯”,更有名人称“纯真”依旧是媚俗之举、商业策略。对于这样的评价,张伟平怒不可遏:“那些屁话的文人,一不懂电影,二不懂山楂树,只能玩点文字游戏,自我欣赏。纯真是不需要炒作的,只要人的心目中还有那么一点真情实感,他不希望爱是假的、是兑水的,这还需要炒作么?这不需要。”
而张伟平的“人渣论”,更是直指“只要这个人脑子没进水、没被门挤着”,就没有理由怀疑真爱,更无资格“挤兑”张艺谋的电影,否则就是想借机出名,就是瞎起哄,就是脑残兼人渣。
其实张伟平的下述判断还是很靠谱的: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家知道最可贵的还是那份真情实意,尽管现在“我爱你”三个字已经变成叫卖似的了,但是这三个字在山楂树那个年代是不能轻易说出口的,说出来就要负责的。现在“我爱你”这三个字已经兑水了、变质了,但是每个人有追求爱的权力。然而,据此就将《山楂树》的主题及其商业定位一股脑儿归入“清纯”之列,不容他人半点质疑和挑刺,恐怕也是站不住脚的。
众所周知,张艺谋曾经自曝选角期间的经历,大发“90后的清纯女孩难找,因为都跟有钱老男人、煤老板了”的感慨,一度引起舆论的喧然大波。其实抛开这个明显带有个人偏见和话题炒作的“花絮”不谈,仅从一开始大张旗鼓“选妃式”的挑选谋女郎、过程中取景地严密防守又时而“春光乍泄”,以及拍摄成型后主创人员四处推介宣传,这哪一条逃过了当今电影界通行的商业炒作的痕迹?借助所谓纯情片攫取商业利益最大化,并非罪过,张伟平却跳起脚来否认并出口骂人,岂非证明他内在的心虚?
文艺作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讲了N多年了,这里面包括的必然规律,是允许各抒己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同时对于各种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未尝不是相互提升艺术水平与作品质量的最佳途径。当今电影界各立山头,大多自命不凡,不仅同行间“老死不相往来”,而且对外界的评论只听得进赞歌与忽悠,根本容不得挑刺与呛声。冯小刚导演表示对影评人的话“从来不听”,李少红更是乐于跟不同声音“掐架”,张伟平此番替张艺谋鸣不平,大呼挑毛病者全都是“人渣”,不能不说他们缺少一种襟怀,或可照见中国电影跟中国足球一样长期徘徊不前的深层根源。
笔者有一个观点,就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虽然大涨,但主要得益于观众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和业内商业操作的成功,与电影品质的提升并无太明显的关系。恰恰相反,当下整个电影行业受一点外来利好的刺激,犹如注入了雄雄的虚火,不能自持,颇像久卧的癌症病人出现回光返照的迹象,其实或许正是离死亡和沉沦不远,实在并不能让人乐观起来。反观中国电影与国际一流作品的差距,与广大电影观众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而影视圈内充斥的种种浮躁风气,以及各类腕儿们不可一世的牛脾气,正常的批评意见尚难面对,遑论谦下砥励,抑短扬长了。这大概才是横亘在电影人面前的最大的门槛,阻滞着他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