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丢书5000册是一场炒作?

标签:
韩寒陕西出版方达人秀炒作杂谈 |
分类: 散漫集 |
朱方清
正当人们对韩寒新作《1988》翘首渴盼之际,突然传来该书在运送途中丢失5000本的消息。而这个突然的变故使得原定9月21日全国统一上市的计划宣告泡汤,此书或提前在各书店亮相。这个消息引起一些网友的质疑,他们认为,既然此前宣称运输过程十分严密,何以会丢那么多书,这是否又是一场精心的炒作?(9月20日《上海青年报》)
据《1988》出版方北京聚石文华公司负责人声称,事发9月18日晚,地点为陕西。该公司9月19日突接人反映,说在市场上看到了《1988》,而此书只可能在21日全国统一首发之后才可能亮相。于是顺着线索一路追查,结果发现是图书在运往陕西某地的途中丢失了整整80包,共计5000册。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影响《1988》的销量,出版方一方面表示将开展自查,另一方面“无奈”做出提前上市的决定。
一下子“丢”了这么多书,在韩寒的写作生涯中前所未闻,在整个图书市场中也属罕见。所以消息一经出版方发布,便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过怀疑之声也接踵而至。人们认为就书商所言,“丢书”一事疑点重重。最明显的一个疑点就是出版方关于丢书时间、地点、情节等用词含糊,还有一个疑点是,都损失成那样了(丢失的5000册新书码洋在10万元左右),为什么仍坚持自查为先,不去报案?同时既然早前出版商声称“由物流公司封存,在指定时间发货,保证9月21日早9点准时到达各客户手中”,又说“每本图书粘贴特殊的区域归属码,防止串货”云云,运输过程如此严密,为什么还发生大批量丢失的事。更荒诞的是,丢了书,出版方还不知道,直到有人反映看到了书,才如梦初醒。环节混乱至此,又何以能寄希望于自查出什么结果?
80包5000册图书,足可填满一个房间。发生在运输途中的这起“丢书”事件,如果不是遭遇江洋大盗结伙作案,便是一帮“内鬼”勾结做了手脚,人少肯定无法得逞。那么这么大的目标,几乎接近于公然抢劫了,岂能不留下蛛丝马迹。书商如果肯于较真,请警方出面侦破,无论从源头还是末梢摸排调查,相信不是太难办的案子。于情于理,此事人为炒作的嫌疑甚大。
其实围绕《1988》出版一事,出版方和韩寒已经做了一系列的“超常”动作,包括推出《1988》全球发行100册的精装本,而且这精装本的价格高达988元,韩寒还罕见高调声称这是“迄今最满意的作品”等。如果在新小说上市之前再进行一次炒作,则无异于烈火添柴,收获更大的回报很是有可能。
但聚石文华方面毫无意外地对此进行否认。那位负责人表示,丢书绝对不是炒作,“如果要炒作,我们先说21日首发,随后再说推迟到28日首发,做两拨宣传,那对销售才有意义。我们现在是被迫提前销售,要炒作,也没有这样炒作的吧!”不过该负责人也承认,之前所有关于《1988》的宣传,都是他们与韩寒商量之后的结果。至于何以推出988元的天价精装本,她认为,这并非噱头,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韩寒想做一个试验:看看书定价这么高,是否还卖得出。
这就对了。韩寒是谁,天才也!咱们倒着推论:韩寒既然能够拿不可思议的“天价书”试验读者的承受力,缘何不能用同样不可思议的“丢书案”测试公众的智商?此正所谓“越危险处越安全”,“明之不可为而为之”,正合炒作的上上玄妙,要的即是突破常规常情的效果,目的则在于看一看读者和公众被自己影响和控制的范围或程度到底有多大,好为未来更好地推销自己铺路。这么一说的确够阴暗的,但只怪上述事件发生在向来以“阳光”著称的韩寒身上,实在让人看不出光明来。毕竟当今时代同类的范例够多够滥了,卿本大才,却何苦也要来这么一手!
娱乐博文精选,欢迎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