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防灾能力可几百年一遇 早干什么去了?

标签:
泥石流地质灾害山体黎志恒舟曲杂谈 |
分类: 吐鲠集 |
朱方清
截至8月13日16时,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造成1156人遇难,588人失踪。15日,全国为之哀悼。
哀悼是盛大的,灾难是痛心的,救援是感人的。然而迄今官方关于此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几乎全部归咎于“老天爷”,鲜闻在“人祸”方面反思的声音。
目前权威的“结论”有如下版本:8月1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甘肃舟曲泥石流灾情进行通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表示,此次灾害是因特殊地情地貌遭遇强降雨导致的一场自然灾害。8月13日,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来到舟曲泥石流灾区的大眼峪和小眼峪,考察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他表示,5·12地震对这些山体造成的内伤是这次考察的重要内容。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则在国土资源系统抢险救灾紧急会议上,对舟曲泥石流灾情归纳5点,一是地质地貌属于炭灰土质,容易形成地质灾害;二是5·12大地震震松了山体;三是气象原因——前旱后雨;四是瞬时暴雨渗入岩石裂缝导致泥石流;五是地质灾害隐蔽性难以发现。
看了官员和专家们的“结论”,让我这个外行更加糊涂了。不免生发一个可能很幼稚低级的疑问:地震这类深藏地底的灾害难于预测控制,发生在地面上的泥石流也不可预警和加以防范,只能让其肆虐横行听之任之吗?果如是,那要你们这些专门吃着这碗饭的“砖家”干什么?
我特别留意到官员专家们捧出的这一条:“5·12”地震震松了山体。舟曲是“5·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的山体松动,极易垮塌,而山体要恢复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时间。这也就是说,地质脆弱不堪的舟曲今年汛期处在随时都可能暴发泥石流的巨大危险之中,有关部门为此又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呢?
遗憾的是,从央视《经济半小时》对甘肃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主任黎志恒的采访中,我找到了更加让人糊涂的答案,现将其中的关键段落转述如下:
记者:像类似这种泥石流灾害,有没有一种预报的措施,预报预警的措施?
黎志恒:一般像舟曲县这个地质灾害高发区还是有地质灾害预警的,因为泥石流的灾害预警主要来源于气象预警资料,预警的降雨量,像这个降雨量的预报,如果能够有这个降雨量的话,我们还是能够按照降雨量的预警提出一些级别,相应的级别预警产品。
由于受到条件限制,当时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为陇南地区的整体降雨情况,至于舟曲县城的降雨情况则无法做出精确的估计。泥石流灾害发生当晚,舟曲县的县城里降雨并不大,但是附近山上则发生了罕见的强降雨,而它正是导致这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罪魁祸首。
甘肃舟曲过去一直是泥石流高发地区,历史上经常发生大小不等的泥石流灾害,对当地的人畜和房屋造成过不同程度的损害。为此96年国家曾专门立项对这一地带的地质灾害防治给予支持,97年在山上建立了七道拦挡坝。97年修造了七座拦截坝之后,一直到这次发生泥石流灾害之前,基本上就再没有形成过泥石流对县城的危害。当时,这七道拦挡坝是按照这里历史上泥石流危害的严重程度来设计的,而这次舟曲县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其破坏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的泥石流灾害。
这次泥石流灾害也为今后的重建工作提供了最新的数据。今后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设计将会充分考虑这次所获取的资料。灾区重建后的防治工程方面将会根据这次灾害作出相应的调整,其灾害防御能力将提高到几百年一遇的水平。
在这位权威的黎主任看来,此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正是由于担当核心重任的气象预警“失灵”,“失灵”的原因则是气象部门对一个县城的降雨情况无法做出精确估计,而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又过于“罕见”,因此舟曲之灾实为人力所不能掌控。但是,汶川地震传导的山体松动等后遗症不能算做最直接的“预警”吗?舟曲所在的陇南地区乃至国内多地仍在持续的庞大降雨范围导致洪灾泛滥不能算作“预警”吗?这些都可以视而不见,无所作为,你又有什么底气作出“其灾害防御能力将提高到几百年一遇的水平”的结论?
县级单位的气象预警难以精确,突如其来的更大的强降雨、强雷电、强山洪、强崩塌则时刻都有可能发生。“老天爷”考验的正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将任何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都考虑到并积极因应以对,正是防灾减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抛开这一特点规律的任何说辞都只能是不负责任的借口,其中更不难找到“人祸”的影子。
对于任何灾难而言,自然因素难以逆转,但人为因素是可以避免的。以舟曲为例,当地政府以及地质、气象、防汛等部门有无松懈失职,相关防控工作是否到位, 建设监督部门是否存在无视不合理建筑开发, 是否存在树木乱砍滥伐导致生态恶化加剧,等等,不从这些方面查找原因追究责任汲取教训,其“防灾能力可提高到几百年一遇”很可能成为一句欺天之谈。如果令举国同悲的灾难都不能引起相关方面足够的警醒,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被灾难夺去生命的同胞以及仍然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