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蝙蝠侠到亨特张
(2012-09-06 14:37:34)
标签:
杂谈 |
(瞭望专栏)从蝙蝠侠到亨特张
陈鹏
拯救世界的英雄回来了――沉寂8年的《蝙蝠侠》 系列《黑暗骑士崛起》上映10多天来中国票房全线飘红;稍早一些,另一位中国英雄:《神探亨特张》也赢得极佳口碑,尽管他拿到的区区数百万票房没法和蝙蝠侠相提并论,但这位抓小偷的英雄显然距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更近。
《黑暗骑士崛起》还是靠漫画情节支撑,那位背负杀死检察官登特罪名的蝙蝠侠隐姓埋名、黯然离开哥谭市;8年后,哥谭再次遭遇邪恶分子的威胁,几乎洗手不干的蝙蝠侠再度复出,但这一回难度颇大,在与大反派贝恩面对面较量时差点送命,最终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化解了核爆危机,打败了坏人,拯救了哥谭……
典型的好莱坞俗套让《黑暗骑士崛起》看头知尾,却还是架不住观众饱满的激情;被视听效果打磨得闪闪发光的细节一次次把人们牢牢按在观众席上难以呼吸,更不用说蝙蝠侠韦恩身边还有两位绝色佳人:一个开头是好人最终是坏蛋的大亨,另一个则是先以小偷面目示人最终却救他性命的猫女;片中变化莫测的飞行器、枪械和打斗无不袭人眼球,大概没有比这类电影更能代表好莱坞“漫画英雄”式的成就了,奉献过《盗梦空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再次以纯正的好莱坞范儿证明了自己――他塑造的大英雄同样具备人性弱点,比如轻信、骄傲、偏听和盲目,但他总能矫正并战胜自己;对邪恶人物较深的挖掘也使这部大片才华横溢且惊心动魄――谁说坏人就不会是身边最亲密的爱人?
与蝙蝠侠的大场面、高难度不同,高群书的《神探亨特张》以某种卑微、诚实的姿态展示着中国底层特色――热气腾腾的北京大街,阴暗狭窄的穷街陋巷,奔走求生的贩夫走卒,道貌岸然的江湖骗子,满口哲学的窃贼小偷……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小成本电影像手术刀一般解剖着当下中国,高群书令人惊讶也令人钦佩地摒弃了传统中国电影乃至好莱坞电影中善恶对立的经典模式,他娓娓道来的小偷和骗子一点也不简单,具有特殊时代下的复杂人性与真实心态;“存在即合理”,小偷也有苦衷,如“碰瓷女”的质问、“奔驰男”的说教……似乎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受害者,都在生存的逼迫之下疲于奔命;尽管不乏同情,但高群书显然不打算为这些边缘人辩护,他让这些充斥社会的“负能量”遭遇神探张惠领的“正能量”,以其对公正、良知、道德的持续追问和捍卫有力反击了这群社会盲流的种种“生存哲学”;他想传达的信念是,即便步履维艰,也不能作为沦丧和做恶的口实,更不能作为“存在”的遁词和手段。
与蝙蝠侠浪漫奇幻、无人能敌的高科技拯救不同,张惠领和普通人毫无差别,穿普通的夹克衫,用老掉牙的手机,走路低头勾背,说话平淡无奇――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人,身上却自有一股子强大的气场,你分明能感受他的执拗、敏锐、果敢和坚定,正是这样的“平凡男人”不计得失的奔走才换来辖区内的短暂平安,而这样的男人才更像俗世意义上的“英雄”――具有普遍的人性弱点,却渴望改变世界。
不能说蝙蝠侠的急公好义比张惠领的顽强坚守更虚假,也不能说我们只要张惠领这样的英雄就可以扔弃韦恩那样的大侠,一个源于虚构,一个无比真实,其实都在满足我们关于英雄的种种想象;救赎、捍卫是他们共同的命题,只不过,我们似乎更容易被张惠领这样的身边人物实实在在地打动;《神探亨特张》的叙事看似粗糙实则讲究,一个每天都在跟踪他的小人物营造了一个很棒的悬念,结尾时将悬念解开,原来这位小偷的弟弟讹上了张惠领,后者却也不计前嫌,非但把奖金给了他,还说,“你来跟我干,一起抓小偷。”人性的温暖和光亮,在电影最后的部分强烈迸发,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
《蝙蝠侠》系列之于我们的距离显而易见,中国电影还无法在如此宏大的虚构背景下展开叙事,拍出气势非凡的英雄传奇,这不仅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整个电影工业的完善和成熟;而《神探亨特张》却让我们看到了源于贾樟柯电影的那种浓浓的底层关怀与人文精神,那种似乎更简便易行、俯拾可得的充满新浪潮纪实风格的小成本做派;这样的类型,这样的英雄主义,却让观众真正领受了某种切肤之痛。并不夸张地说,亨特张在蝙蝠侠袭来的情况下依然在网络上赢得了良好而广泛的口碑,说明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需要这样的小成本,更需要这样的“中国味道”――不是一味模仿好莱坞叙事,也不是沉溺在古装爱情、悬疑谍战中难以自拔,而是踏踏实实凝视当下,从现实的种种沉重和虚妄、无奈和疲惫中窥探我们生活的最深处,进而洞悉我们时代,理解我们自身。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平凡英雄亨特张的出现难能可贵。有时凌空虚蹈的艺术创作固然好看,比如《听风者》、《消失的子弹》这类纯虚构电影,但更需要电影人对现实发声,对当下发言,正如陈凯歌的《搜索》;这考验的不仅仅是编导们的艺术才情,更在考验艺术家直面时代的勇气,《神探亨特张》让观众看到了中国主流商业电影之外更动人的可能与远景,也追问了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英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