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英语教学文摘 |
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学习者的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促进”和“干扰”两个方面的双重作用:促进作用,即学习者利用和借助母语可以较快地学会外语;干扰作用,即母语妨碍学生掌握正确的外语或正确掌握外语。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这种双重作用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必须解决的一对矛盾。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恰当地利用学习者的母语,将有助于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1)在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对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有利于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在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一方面由于已习得和掌握了母语,另一方面由于目的语规则了解得不多,每碰见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他们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用母语来对比衡量。一般说来,目的语中与母语相同的现象学生易于掌握,而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则难以掌握或掌握不准。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针对学生在基础阶段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外语的这一特点,教师有意识地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一些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或相似而又有区别之处,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在基础阶段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外语习惯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回答否定疑问句时,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英语的习惯是首先表示出对所问的事实是肯定还是否定,如“She didn't go there lastnight,did she?”回答应是“No,she didn't.”表示她昨晚没有去那里或“Yes,she did.”表示她去了那里。可是在汉语中,习惯上首先表示出的是对问话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像回答上面那句话汉语的表达方式则是“是啊,她昨晚没去那里。”或“不,她昨晚去了那里。”通过这种对比,教学中的难点便显而易见了。拉多(1957)在他的《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也曾指出过:教师把外语和学生母语进行比较就能较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真正难点是什么,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外语教学初级阶段的这种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系统的对比分析应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学生母语知识的特征积极主动地去找出那些容易使学生产生负迁移的方面,并将这些方面与目的语的相应部分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化干扰为积极因素。若随心所欲地将什么语言现象都来个对比分析,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习惯了。
2)加强母语和目的语在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
以往的母语和目的语对比分析主要是在音位、语素和句法这三个层次上进行。虽然早在50年代拉多就指出了文化对比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说(1957):“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行对比以发现和描述操其中某一语言的人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所遇到的困难。”但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对比一直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在外语教学中就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许多都是由于交际者缺乏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意识所造成的。例如,英美人在第一次请客人喝(或吃)点什么时,若得到的是否定的回答,他就不会再坚持了;而按中国文化,主人一般要对客人再三相劝,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再三推辞才能接受。若外语学习者意识不到这种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在交际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母语和目的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对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外语交际能力,使他们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母语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些词汇或概念的教学,在采用目的语讲解时学生不能理解,这时若恰当地使用母语翻译的方法来解释,则往往比用目的语更有效,更易为学生接受。例如在外语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一些词汇,它们的含义比较单一,且专业性强,如violet、cancer等,就这样一类词汇的教学,若采用目的语同义转译的方法来解释或展示这些词的意思,其效果可能会是事倍功半。而适当地使用母语进行一些翻译,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然而也应该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应适可而止、恰如其分。因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使用母语,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接触目的语的机会就相应地减少了,这就不利于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