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也有了彩色邮戳
标签: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世界遗产名录叠色邮戳彩色邮戳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80)沧州也有了彩色邮戳
9月21日,沧州刘斌先生寄给我一枚明信片,从这枚明信片知道了沧州也有彩色邮戳了。不过这枚三色彩色邮戳没有放在沧州市,而是放在了黄骅的南大港邮局。而这枚邮戳的主题正是与南大港有关,这里是候鸟的栖息地,于是也就有了这枚“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彩色邮戳。邮戳采用了蓝、绿、黑三种颜色,至少在加盖这种邮戳的时候,能减少许多负担。盖过邮戳的都知道,加盖这种多色邮戳,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尤其是这种叠色邮戳。不过这样的邮戳很是吸睛,其实喜欢盖章的年轻人。
在渤海湾西岸的冀东平原上,沧州黄骅南大港湿地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镶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廊道上。这片总面积达7500公顷的滨海湿地,既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湿地系统,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驿站,更是2024年新晋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填补了河北省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作为沧州市“双世界遗产之城”的重要组成,南大港以其独特的生态禀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科学的保护实践,成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南大港湿地地处北纬38°23′—38°33′、东经117°18′—117°38′的黄金生态纬度带,坐落于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东北部,紧邻渤海西岸,属典型的退海河流淤积型滨海湿地。其海拔介于2.9米至5.4米之间,地势平缓,分为泻湖洼地、浅槽型洼地、岗地和高平地等多元地貌,为不同生态需求的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空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兼具海水滩涂沼泽与淡水沼泽的双重特征,周边环向分布的森林带更造就了海水鸟、淡水鸟与森林鸟共存的罕见生态景观,这一自然禀赋在全球湿地生态系统中都极具稀缺性。
南大港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季少雨多风、回温较快,夏季炎热湿润、降水集中,秋季天朗气清、温差较大,冬季严寒干燥、寒潮频发,这种气候特征为湿地植被生长和水生生物繁育提供了适宜条件。湿地内90%的面积被芦苇覆盖,形成广袤的芦苇沼泽生态系统,辅以碱蓬、柽柳和阔落叶灌丛,构成了完整的温带滨海湿地植被群落,74%的湿地面积被各类原生植被覆盖,成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天然生态屏障。
水文系统是南大港湿地的生命脉络。作为20多条入海河流的汇流区域,这里河道纵横、湖洼相连,4.8亿立方米的区域总蓄水能力为湿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为维护湿地生态平衡,当地开挖了6米宽、4米深的环港水渠,通过季节性蓄水调节区域水容量,确保湿地水文连通性。独特的水文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梭鱼、鲫鱼、中华绒螯蟹等数十种鱼类,以及各类虾类、贝类和浮游生物,为迁徙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补给,使南大港成为候鸟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能量驿站”。
南大港湿地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作为候鸟栖息地的全球重要性。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关键交汇点,这里既是南北迁徙带与东西迁徙带的十字路口,也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栖息繁殖地和中转停歇地。每年春秋两季,大批候鸟如期而至,2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春迁与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的秋迁,让这片湿地成为“飞鸟的乐园”,每隔5至10天就会迎来一批新的“住客”。南大港湿地记录在册的鸟类已达27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包括丹顶鹤、白鹤、黑鹳、白肩雕、中华秋沙鸭、大鸨等珍稀物种,还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3种,充分印证了湿地生态环境的优越。
鸟类种群数量的显著增长,是湿地生态改善的最直观体现。2019年,南大港湿地观测到的候鸟数量仅为2万只,到2024年已增至10万余只,5年间增长4倍,旅鸟种类稳定在152种。2025年秋季迁徙高峰期,超过10万只候鸟陆续抵达,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白眼潜鸭、苍鹭等珍稀物种集群栖息,构成了“万鸟齐飞、碧波荡漾”的生态画卷。除鸟类外,湿地还孕育了47科140种植物,几十种陆生动物如狐、獾、黄鼬、草兔等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完整的“植物—水生生物—鸟类—陆生动物”生态链,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南大港湿地的生态成就,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源于多年来持续不懈的保护与修复。上世纪末,当地就意识到湿地生态的重要性,南大港湿地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纳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一系列保护举措逐步展开。河北省首次运用AI声纹和影像识别技术,安装14套智能监测装置,包括11个AI功能摄像头和3套声纹收集设备,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该平台能自动识别鸟类种类和数量,准确率达90%以上,累计收集音频记录超22万条,成功识别197种鸟类,为科研人员研究鸟类行为学、种群动态和评估湿地生态健康状况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2024年7月26日,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包含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在内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南大港湿地的生态价值获得全球公认,也使河北省拥有了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至此,沧州市成为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遗产”之城,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的申遗成功,源于其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和保护实践的卓越成效。作为环渤海生态区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典型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南大港湿地不仅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不可或缺的生态节点,更是珍稀水鸟保护的关键区域,其保护模式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认为,该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的实践,对全球候鸟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作为世界级的生态名片,南大港湿地正承担着更重要的全球责任。当地以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湿地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共治”,持续推进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未来,南大港湿地将继续深化“AI智能监控+人工精细管护”的保护模式,完善科研监测体系,扩大生态修复范围,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为全球候鸟保护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对于候鸟而言,南大港湿地是迁徙途中的“生命驿站”,是种群延续的“希望之地”;对于人类而言,这里是生态教育的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未来,南大港湿地将继续坚守生态保护的初心,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严格管理,深化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科研监测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让这片湿地始终保持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让更多候鸟在此繁衍生息,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永续传承。
前一篇:登终南一览华夏好河山
后一篇:松江“浦江之首”风景日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