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高尔基的大师对话
标签:
大师对话鲁迅与高尔基鲁迅故里《越邮》明信片报大文豪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78)鲁迅与高尔基的大师对话
收到了谢冰冰先生寄给我9月出刊的《越邮》明信片报第四期,明信片报的风格依然延续之前的设计,本期的主打是“大师对话”,主角是鲁迅与高尔基。本期明信片报发行的日子选在了鲁迅先生诞辰144周年的日子,想必也是谢先生深思熟虑的,9月25日从绍兴“鲁迅故里”邮局寄出。与我而言,鲁迅与高尔基都是大文豪,学生时代也是读着他们的作品成长的。谢冰冰先生在编辑《越邮》明信片报的时候,就开始用“大师对话”栏目作为主打,不曾想成为了《越邮》明信片报的品牌。
对于鲁迅先生,多年以来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也许有人会不喜欢他,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很多人都是读着先生的《故乡》《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路成长的。前苏联的大文豪高尔基的作品也影响了很多人,很小的时候看过根据高尔基的三部曲作品《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改变的连环画,那时候被称作小人书。而影响很大的还是散文《海燕》。
任何伟大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语境,鲁迅与高尔基的文学生涯,皆深深烙印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剧变痕迹。这是一个旧制度分崩离析、新秩序尚未确立的动荡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启蒙与社会革命交织、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关键时期。两位大师都从各自民族的苦难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将个人的文学追求与民族的生存危机、人类的解放事业紧密结合,从而赋予了作品超越个体表达的厚重分量。
凭借穿透时代的思想锋芒与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形成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鲁迅与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两位分别屹立于中俄文学之巅的巨匠,虽未曾有过直面的交集,却在二十世纪人类社会剧烈变革的浪潮中,以笔为剑、以文为旗,共同书写了文学干预现实、唤醒民众的壮丽篇章。他们的创作根植于各自民族的苦难土壤,却承载着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切;他们的文字风格迥异,却传递着同样炽热的良知与不屈的抗争精神。不仅照亮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更为后世文学与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留下了永恒的启示。
青年时期,高尔基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以文学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歌颂劳动人民的觉醒与抗争。他的创作始终聚焦于底层民众的命运,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苦难的真实记录,到《母亲》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歌颂,再到《海燕》对革命风暴的激情呼唤,都展现了俄国社会从专制压迫到革命觉醒的历史进程。高尔基的文字中,既有对苦难的深切悲悯,更有对反抗的热烈赞颂,他用文学点燃了民众心中的革命火焰,成为俄国革命的“歌手”与“鼓手”。
高尔基的文学核心则是“抗争与救赎”,他以饱含激情的文字,歌颂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呼唤社会的变革与人类的解放。高尔基早年的创作聚焦于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抗争,《切尔卡什》中的流浪汉切尔卡什,虽然身处社会底层,却坚守着自由与尊严,展现了底层人民不屈的灵魂;《马卡尔·楚德拉》则通过爱情与自由的冲突,歌颂了对自由的执着追求。随着俄国革命的深入,高尔基的创作逐渐与革命事业紧密结合,他的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作品通过尼洛夫娜母子从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的转变,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歌颂了革命理想的伟大力量。
尽管中国与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矛盾存在差异,但两位大师都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核心命题,在苦难中觉醒,在压迫中抗争,在迷茫中寻找出路。他们的创作都不是象牙塔中的自娱自乐,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敢发声,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是对人类解放的执着追求。这种源于时代苦难的精神觉醒,构成了鲁迅与高尔基跨时空对话的坚实基础。那种“为人生而艺术”的执着追求,“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构成了两位大师最深刻的精神共鸣。
鲁迅与高尔基,这两位跨越时空的文学大师,用他们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用他们的精神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是精神的共鸣,是灵魂的相遇;他们的作品,是时代的记录,是人性的写照,是希望的象征。在今天,我们重读鲁迅与高尔基,不仅是为了缅怀两位文学巨匠,更是为了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传承他们的文学理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文学为武器,以精神为支撑,为实现民族的复兴、人类的解放与世界的美好而不懈奋斗。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们的作品将永远闪耀着真理与正义的光芒,成为人类精神文明史上永不磨灭的丰碑。
说到了大师对话,今年五月底六月初,鲁迅文化基金会在杭州、绍兴、上海成功举办了2025大师对话·鲁迅与高尔基中俄文化交流活动,两位大文豪的后裔、中俄两国文化界代表、学者共同参与活动。这也是本期明信片报上记录下鲁迅与高尔基之间的大师对话。不过两位大文豪并没有见过面,如果说有交集的话,就是鲁迅先生翻译过高尔基的《我的文学修养》《恶魔》《俄罗斯的童话》等作品。
前一篇:铜朱雀衔环杯的风采
后一篇:登终南一览华夏好河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