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浪与稻田中欢歌
标签:
丰收节水稻公园风景日戳享美好生活南稻北粟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76)在麦浪与稻田中欢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本家老师从太原寄给我一枚明信片。明信片上加盖了两枚邮戳,用“稻田公园”风景日戳销邮资,在明信片的空白处还加盖了一枚纪念邮戳,主题是为了配合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太原主场(晋源)活动,把“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刻进了邮戳里。有意思的是这两枚邮戳上,集中了中国老百姓的饭碗,风景日戳中是水稻,纪念邮戳中是小麦,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农业南稻北粟的格局。长江流域的水稻,黄河流域的小麦共同养活了中国人,也许这也就是要设立丰收节的原因之一吧。
当太阳黄经抵达180度,昼夜均分,寒暑相平,秋分节气如期而至。这片被古人赋予"阴阳相半"智慧的时节,自2018年起更承载了新的文化使命,自此之后每年秋分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是自然节律与农事节奏的完美契合点,更是丰收的序曲。"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的农谚,印证了节庆欢腾交融,绘就出一幅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不过在黄河流域一年一季的水稻也在多地种植,比如天津的小站。早些年在我生活的古城邢台,在百泉附近也种植水稻,只不过我没有见过,邢台水稻流传在当地人们的口口相传中。
在太原则有一个水稻公园,就在晋源区贞观街畔,400亩鎏金稻田与节庆欢腾交融,让"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的主题在秋分的清风中愈发鲜明。正值"三秋"大忙的关键节点,曾经翠绿的稻浪已化作金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低垂颔首,释放出浓郁的米香。作为晋祠大米的核心产区,这里的水稻经过科学水肥管理与精细化管护,即便遭遇雨水与高温挑战,仍实现了亩产600公斤的稳收佳绩
。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前行,将饱满的稻粒尽收仓中,粉碎的秸秆均匀还田,构成了秋分时节最富生命力的交响。古人笔下"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的物候变化,与眼前的丰收景象相映成趣,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智慧。
太原稻田公园的丰收盛景,早已超越了传统农田的范畴。这座产学研示范基地,是山西农业大学与花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建的创新实践载体,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秋分时节的公园,在传统丰收底色上更添艺术与科技亮色,16个水稻新品种精心勾勒出巨幅稻田画"锦绣太原",从摩天轮上俯瞰,色彩斑斓的稻株与远山晴空构成绝美画卷,成为秋分最热门的打卡景观。"稻蟹混养"的生态模式更显匠心,横行的螃蟹既是绿色品质的"活证明",也为丰收增添了别样趣味
。园区内的稻田博物馆、稻米空间等设施,则将秋分节气的农事知识与晋祠大米的文化底蕴娓娓道来,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读懂一粒米的前世今生。
丰收节的启幕,让秋分的稻田公园成为欢乐的海洋。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太原主场活动在此拉开帷幕,"启·丰收盛典、聚·市集丰味、丰·趣满田间、寻·稻香印记"四大版块活动精彩纷呈。农夫市集上,来自全省11个地市的77家企业带来300余款产品,颗粒饱满的晋祠大米、酸香醇厚的清徐老陈醋、金黄诱人的阳曲小米,还有"太原产"的新鲜水产,让市民的菜篮子满满当当。稻田小火车化身"丰收专列",载着游客穿梭于金浪之间。摩天轮的"丰收主题舱"提供"云端赏丰收"的独特体验,而低空飞行展示区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则让人们直观感受智慧农业的魅力
。
在这场丰收盛宴中,"享受美好生活"的内涵被层层诠释。田埂边,研学的孩子们专注观察收割机作业,在农技员指导下了解稻谷变大米的过程,欢声笑语为丰收注入活力。晋祠米铺里,孩子们系着围裙学做米糕,从筛粉到蒸制的每一步都饱含乐趣,让"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变得鲜活可感。乡村趣味运动会上,粮托平衡、南瓜保龄球等项目将农耕特色与全民健身结合,展现着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这些场景背后,是"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稻田公园通过研学基地、文创开发、民俗体验等多元形式,让丰收的价值超越了粮食本身,成为滋养精神、凝聚情感的纽带。
秋分的稻田公园,既有"秋分收稻,寒露烧草"的农事遵循,更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文化传承。从古人的"秋报""秋尝"仪式到如今的丰收节盛典,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感恩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暮色降临,光影森林点亮稻田,丰收的喧嚣渐渐沉淀为温馨的静谧。此刻的公园如同一个缩影,见证着太原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步伐,让农田变风景,让丰收变欢歌,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在秋分的稻浪里,触摸到美好生活的温度。
前一篇:松江古桥福连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