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古桥福连桥
标签:
松江邮资机宣传戳福连桥丰子恺古桥杂谈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75)松江古桥福连桥
上海的高品女士在9月18日,从上海松江寄给我一枚明信片,依然使用了“丰子恺作品选”明信片,这一枚的主题是“雀巢可俯而窥”。在一扇窗的窗沿下,有一只鸟巢,两名童子趴在窗边偷看鸟巢中的幼鸟。很有生活气息。熟悉中国漫画的,忘不了丰子恺。他的作品富有生活化,又含有生活哲理,初看可能不觉得,但过后品味,总能会心一笑,也许这就是传世名作的影响吧。从之前高品女士寄给我的明信片上看,这个“丰子恺作品选”明信片应该是一整套,因为我收得到的这几枚明信片是不重样的。虽然明信片上没有贴邮票,却打印了一枚“福连桥”邮资机宣传戳。
松江,古称“云间”“华亭”,作为上海文明的发祥地,素有“上海之根”的美誉。这片浸润在江南烟雨里的土地,河港纵横、湖荡密布,水乡的肌理孕育了独特的桥梁文化。在松江现存的数十座古桥中,福连桥以其悠久的历史、精巧的形制与厚重的人文底蕴,成为串联起松江千年岁月的重要文化符号。它不仅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更是江南水乡建筑艺术的鲜活见证,承载着松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维系着地域文化的根脉传承。江南水乡的灵魂,一半藏于流水,一半系于桥梁。松江地处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东缘,黄浦江、苏州河等水系在此交织,境内河网密度居沪上之首。
桥梁成为跨越水险、连通聚落的关键设施,自唐宋以来“无桥不成村,无桥不成路”的民间谚语,正是松江水乡生活的真实写照。松江古桥的发展历程,与区域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唐代,松江作为江南漕运要地,桥梁建设初兴,多为木构简易梁桥,满足基本通行需求;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松江商贸繁荣,石材加工技术日趋成熟,石梁桥、石拱桥开始大量涌现,桥梁的形制与功能逐渐丰富;明清时期,松江古桥建设达到鼎盛,现存古桥多为这一时期遗存,桥梁不仅注重实用性,更在雕刻、题跋、形制设计上融入审美追求与文化寓意,成为“实用与艺术共生”的典范。
《松江府志》记载,明清两代松江府境内桥梁逾千座,如今虽历经战乱、自然侵蚀与城市变迁,仍留存古桥50余座,涵盖石拱桥、石梁桥、廊桥等多种类型。这些古桥或横跨主干河道,见证漕运繁华;或静卧村落溪涧,维系邻里往来;或矗立古镇街巷,承载民俗信仰。它们如珍珠般散落于松江大地,构成了“一步一桥、一桥一景”的水乡画卷,更成为解读松江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与民俗风情的重要密码。福连桥以其“形神兼备”的特质脱颖而出。该桥坐落于松江区新浜镇许家草村,横跨茹塘港,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也是松江南部水乡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桥之一。
松江古桥的建筑工艺,集中体现了江南工匠的智慧。桥梁建材多选用本地出产的青石、花岗石,质地坚硬、耐腐性强,确保了桥梁的千年存续。石拱桥的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结构稳固,受力均匀,即便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石梁桥则以厚重的石梁直接架设于桥墩之上,形制简洁却尽显雄浑,契合江南水乡的内敛气质。此外,桥栏、桥墩、桥额上的雕刻装饰,或为莲花、如意等吉祥纹样,或为人物故事、诗文题跋,既增添了桥梁的艺术价值,也暗藏着地域文化的基因。
福连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初为木桥,后因木构易腐、通行承载力不足,于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拱桥,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福连桥的建筑形制,尽显江南石拱桥的典型特征与精巧匠心。桥梁全长22.6米,桥面宽2.8米,拱跨8.6米,桥高5.2米,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桥身采用青石砌筑,石材经精细打磨,接缝严密,虽历经岁月侵蚀,仍基本保持完好。拱券为标准的半圆形,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共设12道拱肋,每道拱肋由5块青石拼接而成,结构稳固,抗压性能优异。这种砌筑工艺在明清江南石拱桥中最为常见,既便于施工,又能有效分散桥面荷载,展现了古代工匠对力学原理的娴熟运用。
福连桥的命名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情怀,“福连”二字,取“福祉相连、福泽绵长”之意,既寄托了古人对桥梁连通水陆、带来出行便利的感恩,也承载着对村落兴旺、邻里和睦的美好期许。桥身东西两侧的拱券上方,原本刻有桥联,东侧联为“水通南北商帆集,桥接东西客路通”,西侧联为“济人利涉千秋业,积德留名万古传”,虽因年代久远部分字迹模糊,但仍能清晰辨识核心语义。这两幅桥联不仅点明了福连桥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更彰显了江南水乡“重商亲邻、积德行善”的价值追求,是桥梁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完美融合。
福连桥是松江南部重要的交通要道,茹塘港是松江境内连接黄浦江与太湖的重要支流,明清时期,沿港村落密布、商贸活跃,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通过水路运输,经福连桥码头中转,销往江浙沪各地。桥畔曾设有茶馆、酒肆、杂货铺,每逢赶集之日,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桥下舟楫往来,构成了“桥上车马喧,桥下橹声欢”的繁华景象。福连桥不仅见证了松江南部水乡的商贸繁荣,更成为维系周边村落联系的情感纽带,婚丧嫁娶、走亲访友、求学经商,都离不开这座古桥的陪伴,它早已融入松江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座古桥的价值,从来不只在于其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人文记忆与文化内涵。福连桥历经近三百年风雨,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交通枢纽,更成为松江地域文化的“活载体”,在民俗传承、文人题咏、社会变迁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江南水乡素有“走桥祈福”的传统,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三上巳节,百姓都会结伴前往福连桥“走桥”。人们身着盛装,手持花灯,从桥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寓意“走过古桥,消灾祈福、岁岁平安”。走桥过程中,还会举行祭祀桥神的仪式,直到近现代才逐渐淡化。
古桥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域历史记忆与建筑艺术精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松江古桥面临着诸多保护挑战:部分古桥因年久失修,桥身出现裂缝、石材风化、构件缺失等问题;城市化建设中,部分古桥周边的水系环境、村落格局被破坏,影响了古桥的整体风貌;古桥的文化内涵解读不足,传承方式单一,年轻一代对古桥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
为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福连桥、大仓桥、云间第一桥等重点古桥进行系统性修缮。2010年与2020年,相关部门两次对福连桥进行全面修缮,清理桥身杂草、修补风化石材、加固拱券结构、恢复受损栏板,严格遵循原始形制与工艺,确保古桥的历史风貌与建筑特色不受破坏。同时,建立古桥常态化监测机制,定期对古桥的结构安全、周边环境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古桥的长久存续提供保障。
福连桥,这座静卧于松江水乡的古桥,历经近三百年风雨,见证了松江的商贸繁华、民俗变迁与社会转型,它以精巧的建筑形制、深厚的人文内涵,成为松江古桥文化的杰出代表。而松江古桥群落,作为江南水乡桥梁文化的集中遗存,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地域历史的见证、文化根脉的载体。愿这些跨越千年的古桥,能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屹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让更多人感受松江古桥的历史之美、艺术之美与人文之美,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尽管不曾去过松江,能在松江邮政的邮资机宣传戳上一睹古桥的风采,也是一件幸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