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有为的王思睿
标签:
王思睿集邮二十年常德邮资片集邮者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447)年轻有为的王思睿
临近八月底的时候,收到了一位陌生朋友寄给我的明信片,用“沿着邮路看中国”普资明信片加印。主题是王思睿集邮20周年。收到这枚明信片的时候,感觉很意外,因为此前并没有与思睿先生有过交集。也许是通过网络,或者是某个微信群认识的吧。不过看了宁波建伟老师的的推文,这才知道,思睿先生真的是位青年才俊,这么年轻,就踏入邮坛二十年,值得祝贺。思睿先生用二十载光阴与邮票相伴,从懵懂少年的兴趣萌芽,到法学专业与集邮研究的跨界融合,再到校园集邮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他在邮品的收集与解读中,书写了一段关于热爱、坚守与传承的人生故事。
集邮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活动,只有沉浸其中,才会感知集邮带来的快乐,不仅是从视觉上,更多体现在延展的范畴中。比如结交朋友,但凡能沉下心钻进集邮世界中的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也是一位佼佼者,甚至是学术权威。因为邮票上的范围无限广阔,每个人不可能将所有涵盖到的内容一网打尽,于是每个人都会选择与自己的兴趣、工作相近或者就是自己工作的领域范围来深入研究,用司空见惯的邮票、邮戳、信封、明信片编织着自己的集邮世界。
思睿先生的集邮之旅始于十一岁,彼时,一枚印着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的特种邮票偶然落入他手中,票面上古朴的城池轮廓与“华夏第一城”的标注,瞬间点燃了少年的好奇心。在集邮前辈的指点下,他得知这枚邮票背后承载的重大意义——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将中华文明史的起点向前追溯了至少一千年,为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实证。这枚邮票如同钥匙,为他打开了通往广阔知识世界的大门,从此,收集、整理、研究邮票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一次集邮展览也是国家级综合展览第一次在县级城市举办,伴随着那枚《城头山遗址》邮票的发行,让思睿先生第一次从邮票上认识到了来自家乡的事物。因为思睿先生就是湖南常德人,于是我也就得到了一枚加盖了常德邮戳的邮资片。其实对于常德这个城市并不陌生,通过集邮认识了好几位常德的朋友。几年之前经常互寄,邮情与友情都在一封一片间。只是近几年本地一无戳二无票,也就渐渐远离了互寄。
初心致远见证了思睿先生的二十年邮路人生,如今的他,早已摆脱了初涉集邮时的青涩,通过自学与请教专家,不仅让他掌握了邮票鉴别、品相养护的基础技巧,更培养了他耐心细致的做事态度。正如他在省级集邮刊物发表的《集邮伴我成长》中所写:“每一枚邮票都是时间的标本,收集它们的过程,亦是积累知识、沉淀心性的过程。”从思睿先生的成长足迹,也看到我当年初涉邮坛的窘相,那时可谓是一问三不知,但我也是善于学习的。我的学习之路不仅仅体现在集邮知识的学习,还有集邮工作的学习与提高,比起一般的集邮者,又是一番甘苦自知。
进入大学校园之后,良好的环境,为集邮爱好的“膨胀”提供了温室,集邮带来的知识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业发展,他开始思考如何将集邮爱好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作为文科生从邮票中习得的历史事件脉络、政治制度演变等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些印在邮票上的人物、建筑与事件,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变成了鲜活可感的记忆符号,这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邮票的教育价值。
邮票不仅是文化载体,更是法治进程的微观见证——从古代的律法铭文拓片,到现代的宪法颁布纪念邮票,从国际人权公约主题邮品,到国内司法改革纪念封,邮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法治元素。基于这一发现,他决定专注于法学题材邮品的收集与研究,着手组编《法治》专题邮集。为了充实邮集内容,王思睿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不仅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法治主题邮票的发行脉络,还广泛收集实寄封、邮戳、明信片等相关邮品,力求全面展现法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终这部邮集不但获奖,还得到了评审专家关注,评价该邮集“视角独特,脉络清晰,将法学专业知识与集邮艺术完美融合,为专题集邮提供了创新范例”。
其实思睿先生的集邮历程也是千万集邮爱好者的缩影,以邮票为桥,连接过去与未来。以热爱为翼,传承文化与文明。在时代浪潮下,这份对“方寸珍宝”的执着与坚守,更显珍贵。正如那些穿越时光的邮票一样,思睿先生的集邮人生,也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厚重、愈发璀璨。集邮的路上。表面看是一条平坦大道,实则是对自己耐心与信心最好的磨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去追求那些孤品、绝品,只为心中的初中与坚守。在追求集邮更加卓越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