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之约

标签:
东营黄河口风景日戳游走山东黄河入海 |
分类: 闻锺记邮 |
聞鍾記郵(5334)黄河入海之约
自打认识了陈姐,一直很佩服她游走的能力。她游走山河的方式却是与众不同的,别人都是率性而为,遍及知名的风景名胜。而作为集邮者的陈姐,专门游走出现在国家名片上的风景,每到一地,总会用邮票做比较,也会选择最靠近邮票原地的邮局,用邮戳记录下自己的到此一游。在用邮戳丈量自己足迹的同时也分享给朋友们,很荣幸每次都会收到陈姐寄给我的惊喜。就在5月下旬,陈姐游走山东,23日从东营寄给我一枚实寄封。
看着邮资封和邮资封上的邮戳,知道了陈姐游走东营是为了探寻黄河的脚步。作为华夏母亲河的黄河,承载了古往今来的许多希望,也给予了中国人很多的智慧与力量。水孕育了文明与生命,但不能忽视水的力量,不然就不会有从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那些从古至今激励人们前行的励志故事。放到当下,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对国家认知的一种行为。就像此次陈姐行走大河上下,共赴黄河入海之约的“邮走”。
在渤海之滨的东营垦利,黄河完成了万里奔涌的终极旅程。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每年携带约12亿吨泥沙在此注入渤海,造就了“黄龙入海”的地理奇迹。河海交汇之处,浑黄的河水与碧蓝的海水形成泾渭分明的“黄蓝分界线”,宛如大自然挥毫泼墨的壮丽画卷。这种奇观的形成依赖于黄河水量、潮汐规律和泥沙含量的精准平衡,每月初一、十五的涨潮时刻,海水与河水的激烈碰撞将视觉震撼推向极致。这种地理奇观,只有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才能看得到。
黄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到山东渤海湾,黄河流域串联起昆仑、嵩山、泰山等圣山灵岳,孕育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璀璨文明。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族群通过彩陶、玉器等文化符号实现了跨区域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神话与蓬莱传说,《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征见西王母的故事,皆折射出黄河流域先民对自然与信仰的深刻探索。
在东营垦利,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碰撞出独特的地域特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候鸟保护的重要节点。当地通过打造“黄河口国家公园”“国际观鸟节”等品牌,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使黄河口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此外,每年5月举办的龙舟赛活动,将体育竞技与非遗文化融合,龙居丸子、草柳编等传统技艺在赛事中焕发新生,成为黄河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案例。
邮政文化作为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在东营垦利留下了深刻的黄河印记。2008年中国邮政专门为东营发行了一枚《黄河从这里入海·东营》普资封。2015年8月23日,中国邮政发行《黄河》邮票,其中“河清海晏”一枚邮票,就是黄河的入海口。山东垦利启用黄河口风景日戳,以邮戳艺术定格黄河入海的壮丽瞬间。邮戳设计融合了河海交汇、湿地芦苇等元素,成为集邮爱好者追捧的文化符号。,通过加盖纪念戳与日戳的组合,展现了东营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近年来,邮政部门积极探索“邮政+旅游”模式,推出“游走山东”系列主题邮品。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核心,设计包含河海交汇、鸟类迁徙等元素的个性化邮票和纪念封,游客可在景区邮局加盖专属邮戳,将旅行记忆转化为可收藏的文化载体。这种“邮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旅游体验的文化内涵,也为黄河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此次陈姐的黄河口之行,用一枚东营专属的普资封和风景日戳,见证了邮票上黄河入海的壮观。
黄河口的生态价值早已超越地域范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5年,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进入关键阶段,通过整合8处自然保护地,划定科研、教育、旅游等功能分区,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系统的应用,实时追踪候鸟迁徙路径与湿地生态变化,为科学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旅游区通过优化游船运营、限制观鸟人数、建立摄影黑名单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游走山东”系列旅游线路将黄河口纳入核心版图,推出“沿着黄河遇见海”活动。行程涵盖孙子文化园的兵法探秘、鸟类博物馆的科普体验、红滩湿地的生态观光,以及孤东海堤的赶海乐趣,形成自然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旅游闭环。游客可乘直升机俯瞰黄蓝交汇奇观,或在远望楼通过VR技术“翱翔”湿地,感受科技与自然的奇妙碰撞。为满足不同客群需求,旅游区开发了亲子研学、摄影采风、非遗体验等多元行程。2025年龙舟赛期间,龙居镇推出非遗美食节和传统技艺展,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吸引超5万游客到访。
前一篇:雍和宫的风景
后一篇: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