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与传承

(2025-06-18 14:01:26)
标签:

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

邮资机宣传戳

纪念邮戳

文化融合

分类: 闻锺记邮
聞鍾記郵(5336)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与传承
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一座独属于这个城市的会客厅,这就是博物馆。每每提到博物馆,就会想起一段故事。当年大连陈姐游走河北,专程来邢台,探访邢台博物馆,谁知乘兴而来,黯然而去。因为那时候邢台博物馆正在建造。陈姐到邢台之后也没有联系我,直到多日之后从陈姐的朋友圈中知晓的。一晃很多年过去,邢台博物馆早已建成开放,去年还承办了河北省第十二届集邮展览。真诚欢迎陈姐再访邢台,看一看河北最大的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城市的活档案”,以实物藏品为媒介,构筑着人类文明的时空坐标,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文物的物理保存,更在于通过策展叙事揭示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博物馆的学术价值正从“物的研究”转向“物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其展陈空间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场。 博物馆的本质是记忆的物质化载体,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城市基因的集体叙事。
为了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国际博物馆协会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合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已一个活动主题,今年的活动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很多城市的博物馆与各地的邮政部门开始了合作,其中就包括宣传这个节日的邮资机宣传戳和纪念邮戳。我收到了来自上海、杭州、昆明朋友们寄给我的明信片和实寄封,这些封片上的邮戳各具特色,以方寸之地为载体,将文化记忆镌刻于流动的信使之上。在国际博物馆日这一特殊节点相遇,便形成了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对话,既是博物馆展陈功能的延伸,亦是城市记忆的另类叙事,在邮政与文博的跨界融合中,书写着当代文化传承的新范式。
在国际博物馆日的时空坐标中,博物馆与邮戳构成了文明传承的双重维度,博物馆以实体馆藏构建历史纵深,邮戳以方寸印记拓展传播广度。当今年的活动主题与邮资机宣传戳、纪念邮戳相遇,便催生了一场跨越学科边界的学术对话。不仅是城市记忆的可视化表达,更是学术研究的鲜活样本。它们在邮政与文博的跨界融合中,构建起“静态保存—动态传播—学术反哺”的文化生态链,为博物馆学、传播学、符号学等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的学术会议,往往成为学科发展的风向标。2024年“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主题下,成都博物馆与高校合作开发的跨学科课程,将物理实验、美术创作与历史研究融入展览,形成“馆校合作”的学术新范式。2025年“博物馆传播学术工作坊”则聚焦AI技术对博物馆叙事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邮戳的数字化设计实现文化传播的多模态创新。这些会议不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跨学科方法论的孵化器。
博物馆与邮政的合作设计,往往是学术研究的可视化表达。当国际博物馆日的邮资机宣传戳与纪念邮戳穿越学术研讨会的会场,当上海七宝的古镇风韵、浙江的诗路遗韵、昆明的春城花韵通过学术论文与数字平台相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符号的物理迁移,更是学术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博物馆以器物为锚点,构建着记忆的深度;邮戳以流动为特质,拓展着记忆的广度;学术交流则以对话为纽带,激活着记忆的生命力。 
尤其是武汉陈波老师从在杭州寄给我的明信片上,加盖了浙江旅游博物馆的风景日戳,这家博物馆位于杭州风景秀丽的浙江旅游职业学员北校区,是杭州萧山区高教园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是全国首个以旅游为主题的博物馆,形成了“一主两副”的展览格局,包括了主馆和民俗民居展示馆、工艺美术馆。围绕浙江旅游的历史、资源和浙江旅游产业展开叙述,讲述了浙江旅游耐人寻味的故事。最近浙江的一位导游“小黑诸鸣”在网上很火,很喜欢看他的视频。一名好导游犹如一位行走的博物馆,从诸导讲述的内容很受益。
当代博物馆正经历从“物的殿堂”到“意义实验室”的转型。昆明滇池流域出土的古滇国青铜器在云南省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中,通过AR技术还原为动态的祭祀场景,观众的互动参与使其从记忆的接收者变为建构者。这种叙事转向在国际博物馆日尤为显著:各地博物馆纷纷推出“文物修复体验”“城市老照片征集”等活动,使市民成为城市记忆的共同书写者。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23年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所揭示的,博物馆已不再是封闭的记忆仓库,而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文化引擎。
邮戳的日期属性使其天然成为时间的物质标识。国际博物馆日的邮戳,将特定年份的文化主题固定在具体的时间节点上,形成“每年一戳”的记忆序列。当集邮者收藏2023年至2025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邮戳时,实际上收藏的是一段关于博物馆发展的微观历史——2023年的“可持续性”主题戳、2024年的“博物馆与社区”主题戳、2025年的“文化景观”主题戳,串联起不同年份的文化关注点。这种时间折叠的特性,使邮戳成为博物馆记忆的编年体,每一次加盖都是对过往记忆的唤醒与新记忆的叠加。
这种跨界融合的意义,远超出文化传播的技术层面,它揭示了当代社会记忆传承的新逻辑,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实体文物与实体邮戳共同构成了对抗记忆碎片化的物质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地域文化通过邮政媒介的编码与解码,实现了从地方知识到普遍记忆的升华。国际博物馆日的邮戳文化,最终书写的是一部关于记忆、关于传承、关于城市精神生生不息的当代史诗。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与传承

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与传承

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与传承

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与传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河入海之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