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诗:
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民莫不谷,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鞠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沛沛。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诗意:
《小弁》是雅部诸篇中来历很清晰的一首诗。据说其作者为当时被废的宜臼太子,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小弁》跟后面的《巧言》、《何人斯》,似乎都可看出宜臼的身影。而《小旻》、《巷伯》,似乎颇可以看做当时忠贞正直的大臣与内相对时政的批评。当时周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放逐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烽火戏诸侯亦出于此时。申候为申后鸣不平,请犬戎出兵讨伐幽王,致镐京毁坏,“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遂有平王东迁事。《节南山》《雨无正》都是作于此大变动时代的悲哀之诗。
《孟子告子下》曰:“小弁之诗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又说:“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愈疏也。愈疏,不孝也”。也就是说宜臼此诗,颇合乎“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圣人之道,诗歌之道。对于家人的过失,是一味的包容忍让,还是有所反应令其知过能改,从古至今,前贤后圣各有说辞。而宜臼的身份,不仅是儿子,也是王国的储君,天子的嫡子,万众瞻望瞩目,跟时代人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所谓家国天下系于一身,则宜臼是也。宜臼命运的动荡不安,则必然表现为政局的动荡,社会的动荡,政局的不明朗,必然带来各种罪恶腐败的发生。作为嫡太子被培养起来的宜臼,自然拥有对时局的观察和判断,也必然有所发,亦有所不能发者。
我们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宜臼除了吟咏个人不得父王欢心、不得庇护母后的悲伤之外,对于国家遭受的荼毒,政治的败坏,亦有所涉及。“踧踧周道,鞠为茂草”,周道曾经是天下的康庄大道,周人梦曾经是当时的中国梦;各国人民奔走在向周的大路上,就是奔着心中的梦想去的;而今周道已经荒芜衰败,被茂草所遮蔽。这已经显示了周的衰退和将要面临败亡的命运。家事国事私事公事之间的纠结冲突,在宜臼的身上集中地呈现,他的心情和感慨,必然是极为沉痛也有力量的。
诗八章,每章八句,最大特征是多用譬喻象征,反复申说,诗人主体与喻体形象生动,意思贴切。首章以飞鸟归巢起兴,自伤人皆有家,而我莫得。自问自伤,却也自知无罪无辜,不禁更加伤感忧怀。二章从个人的兴衰看到了国家的兴衰。个人固然无足轻重,可是“踧踧周道,鞠为茂草”,曾经是车马奔驰、皇皇者华的周道大道,已经长满茂草;我大周已经从世界中心,沦为无人光顾的被遗弃之地了吗?诗人心中,不禁兴起了大恐慌,大悲伤!个人的遭遇固然不足挂怀,国家的兴废却让诗人伤心如捣,头痛难耐!这是一种让人心思不宁精神崩溃的具体现实。三章,诗人的目光又回到父母,以及父母之邦。曾经父慈母爱,曾经父母之邦,桑梓之地,我的父老乡亲,良师益友,都在这里。然而此时我被放逐,父母变了心,似乎故国故乡之爱,也改变了。诗人无处求告,唯有自问,自苦。四章写诗人耳闻目睹的情境。春天百草生长,万物发生,山青水绿,生长有序,一切多么美好。而诗人特殊的身份和际遇,使得他对自己的命运,却失去了方向感,和控制力。他深感自己像一只被投放在漩涡中心的小船,随着命运的狂涛浮沉,看不清未来的局面,心中有无限悲观的猜想。这种忐忑不安,忧惧不宁,使得诗人寝食难安。
五章言自然之物,发自然之理,从砍树伐木的讲究,谈到国家政策用人的取舍之道,哀叹自己对于现实困境,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这是一个被废的嫡太子的悲哀。朝政的对错,国家的兴衰,本来是系于他一身的,现在却都与他无关似得,他失去了身份和权力,他不能置喙,无从措手,对自己的国事和家事,变成了聋哑之辈。六章是更进一步的感慨。猎物都有逃生的机会,陌路的死者,也有好心人将他安葬。至于我这以罪放逐的废太子,把希望放在父母之爱的醒悟上,那么我的机会看上去比那猎物与死人都渺茫的多。七章痛定思痛,宜臼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无辜遭遇的由来:君子信谗,听信谗言诋毁;君子对我不再相爱,才放弃了对我的信任,不去彻查事实真相;君子任凭别人把罪名强加于我,让我从嫡太子变成一个罪名累累的人。八章诗人更是激愤。“莫高匪山,莫浚匪泉”,父如山,母如泉。但是现在山高水远,太远了,我够不着。我更是不能说什么,也不能自言自语,因为隔墙有耳,有人会加工篡改我的语言。于是诗人就简洁地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无逝我梁,我发我笱。”不要破坏我的渔业,不要损害我的渔产,毕竟我还有一大帮家人族人要好好活着。诗人转念一想:唉,我自己都顾不了自己,人家哪里还会怜恤他们呢?诗人前面的蕴藉含蓄,此刻的愤郁沉痛,就如此完整地跃然纸上。
隔着两千多年看当时的情境,不禁要为宜臼太子提心吊胆,又为他后来的东迁击节暗喜。历史拐了个大弯,走到了今天,我们读着当时的文字,吟唱他写下的诗歌,若前人有知,亦当欣然。
和诗:
天空有雀翩翩飞来,
拍打翅膀飞来归巢。
普天下人莫不有家,
而今我却陷入困境。
自问不曾辜负于天,
又曾何事犯下罪过?
思虑重重心之忧矣,
心忧不知如何诉说。
看那平坦宽阔周道,
人迹稀少遮满茂草。
国事颓废我心忧伤,
每念及此心忧如捣。
辗转不寐唯以咏叹,
心烦意乱难以解脱。
事事难忘心之忧矣,
心头愤懑头痛如刺。
父母之邦桑梓之地,
子女莅临恭敬如仪。
今儿所依无非严父,
今儿眷恋无非母慈。
而今父王放逐儿臣,
慈祥母后欲护无力。
老天竟然如此待我,
不禁自问到底为何。
河边嫩柳婉转柔媚,
中间鸣蜩歌声嘒嘒。
流水汤汤中有深渊,
丰润河岸芦苇茂盛。
我身如在漩涡之舟,
随波飘荡不知何往。
沉思默想心之忧矣,
寝食不安不遑假寐。
小鹿奔走轻快便捷,
四只蹄子实在好使。
鸣雉早晨呼唤雊鸟,
鸟儿尚知追求雌匹。
人都知道树木坏死,
必须砍掉无用之枝。
对此现实无计可施,
我心忧矣莫人知之。
看那兔子误中机关,
尚能得到逃跑机会。
路上偶尔出现死人,
好心之人将其埋葬。
我今父王秉性大变,
对于子女何其忍心。
念及父母心之忧矣,
不由自主涕泗流矣。
谁信父王听信谗言,
好像被人蒙蔽双眼。
天子不再恩惠待我,
好坏无心查问究竟。
伐木要会借力使力,
析薪更要依据文理。
天子无理舍彼有罪,
强加于我承担恶名。
天下之高莫高于山,
天下最深莫深于泉,
天下君子不敢发言,
隔墙有耳获罪因言。
至于是否没收鱼塘,
是否充公我的财产?
此身已经自顾不暇,
哪顾怜恤家人家产。
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民莫不谷,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鞠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沛沛。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诗意:
《小弁》是雅部诸篇中来历很清晰的一首诗。据说其作者为当时被废的宜臼太子,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小弁》跟后面的《巧言》、《何人斯》,似乎都可看出宜臼的身影。而《小旻》、《巷伯》,似乎颇可以看做当时忠贞正直的大臣与内相对时政的批评。当时周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放逐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烽火戏诸侯亦出于此时。申候为申后鸣不平,请犬戎出兵讨伐幽王,致镐京毁坏,“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遂有平王东迁事。《节南山》《雨无正》都是作于此大变动时代的悲哀之诗。
《孟子告子下》曰:“小弁之诗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又说:“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愈疏也。愈疏,不孝也”。也就是说宜臼此诗,颇合乎“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圣人之道,诗歌之道。对于家人的过失,是一味的包容忍让,还是有所反应令其知过能改,从古至今,前贤后圣各有说辞。而宜臼的身份,不仅是儿子,也是王国的储君,天子的嫡子,万众瞻望瞩目,跟时代人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所谓家国天下系于一身,则宜臼是也。宜臼命运的动荡不安,则必然表现为政局的动荡,社会的动荡,政局的不明朗,必然带来各种罪恶腐败的发生。作为嫡太子被培养起来的宜臼,自然拥有对时局的观察和判断,也必然有所发,亦有所不能发者。
我们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宜臼除了吟咏个人不得父王欢心、不得庇护母后的悲伤之外,对于国家遭受的荼毒,政治的败坏,亦有所涉及。“踧踧周道,鞠为茂草”,周道曾经是天下的康庄大道,周人梦曾经是当时的中国梦;各国人民奔走在向周的大路上,就是奔着心中的梦想去的;而今周道已经荒芜衰败,被茂草所遮蔽。这已经显示了周的衰退和将要面临败亡的命运。家事国事私事公事之间的纠结冲突,在宜臼的身上集中地呈现,他的心情和感慨,必然是极为沉痛也有力量的。
诗八章,每章八句,最大特征是多用譬喻象征,反复申说,诗人主体与喻体形象生动,意思贴切。首章以飞鸟归巢起兴,自伤人皆有家,而我莫得。自问自伤,却也自知无罪无辜,不禁更加伤感忧怀。二章从个人的兴衰看到了国家的兴衰。个人固然无足轻重,可是“踧踧周道,鞠为茂草”,曾经是车马奔驰、皇皇者华的周道大道,已经长满茂草;我大周已经从世界中心,沦为无人光顾的被遗弃之地了吗?诗人心中,不禁兴起了大恐慌,大悲伤!个人的遭遇固然不足挂怀,国家的兴废却让诗人伤心如捣,头痛难耐!这是一种让人心思不宁精神崩溃的具体现实。三章,诗人的目光又回到父母,以及父母之邦。曾经父慈母爱,曾经父母之邦,桑梓之地,我的父老乡亲,良师益友,都在这里。然而此时我被放逐,父母变了心,似乎故国故乡之爱,也改变了。诗人无处求告,唯有自问,自苦。四章写诗人耳闻目睹的情境。春天百草生长,万物发生,山青水绿,生长有序,一切多么美好。而诗人特殊的身份和际遇,使得他对自己的命运,却失去了方向感,和控制力。他深感自己像一只被投放在漩涡中心的小船,随着命运的狂涛浮沉,看不清未来的局面,心中有无限悲观的猜想。这种忐忑不安,忧惧不宁,使得诗人寝食难安。
五章言自然之物,发自然之理,从砍树伐木的讲究,谈到国家政策用人的取舍之道,哀叹自己对于现实困境,束手无策,无计可施。这是一个被废的嫡太子的悲哀。朝政的对错,国家的兴衰,本来是系于他一身的,现在却都与他无关似得,他失去了身份和权力,他不能置喙,无从措手,对自己的国事和家事,变成了聋哑之辈。六章是更进一步的感慨。猎物都有逃生的机会,陌路的死者,也有好心人将他安葬。至于我这以罪放逐的废太子,把希望放在父母之爱的醒悟上,那么我的机会看上去比那猎物与死人都渺茫的多。七章痛定思痛,宜臼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无辜遭遇的由来:君子信谗,听信谗言诋毁;君子对我不再相爱,才放弃了对我的信任,不去彻查事实真相;君子任凭别人把罪名强加于我,让我从嫡太子变成一个罪名累累的人。八章诗人更是激愤。“莫高匪山,莫浚匪泉”,父如山,母如泉。但是现在山高水远,太远了,我够不着。我更是不能说什么,也不能自言自语,因为隔墙有耳,有人会加工篡改我的语言。于是诗人就简洁地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无逝我梁,我发我笱。”不要破坏我的渔业,不要损害我的渔产,毕竟我还有一大帮家人族人要好好活着。诗人转念一想:唉,我自己都顾不了自己,人家哪里还会怜恤他们呢?诗人前面的蕴藉含蓄,此刻的愤郁沉痛,就如此完整地跃然纸上。
隔着两千多年看当时的情境,不禁要为宜臼太子提心吊胆,又为他后来的东迁击节暗喜。历史拐了个大弯,走到了今天,我们读着当时的文字,吟唱他写下的诗歌,若前人有知,亦当欣然。
和诗:
天空有雀翩翩飞来,
拍打翅膀飞来归巢。
普天下人莫不有家,
而今我却陷入困境。
自问不曾辜负于天,
又曾何事犯下罪过?
思虑重重心之忧矣,
心忧不知如何诉说。
看那平坦宽阔周道,
人迹稀少遮满茂草。
国事颓废我心忧伤,
每念及此心忧如捣。
辗转不寐唯以咏叹,
心烦意乱难以解脱。
事事难忘心之忧矣,
心头愤懑头痛如刺。
父母之邦桑梓之地,
子女莅临恭敬如仪。
今儿所依无非严父,
今儿眷恋无非母慈。
而今父王放逐儿臣,
慈祥母后欲护无力。
老天竟然如此待我,
不禁自问到底为何。
河边嫩柳婉转柔媚,
中间鸣蜩歌声嘒嘒。
流水汤汤中有深渊,
丰润河岸芦苇茂盛。
我身如在漩涡之舟,
随波飘荡不知何往。
沉思默想心之忧矣,
寝食不安不遑假寐。
小鹿奔走轻快便捷,
四只蹄子实在好使。
鸣雉早晨呼唤雊鸟,
鸟儿尚知追求雌匹。
人都知道树木坏死,
必须砍掉无用之枝。
对此现实无计可施,
我心忧矣莫人知之。
看那兔子误中机关,
尚能得到逃跑机会。
路上偶尔出现死人,
好心之人将其埋葬。
我今父王秉性大变,
对于子女何其忍心。
念及父母心之忧矣,
不由自主涕泗流矣。
谁信父王听信谗言,
好像被人蒙蔽双眼。
天子不再恩惠待我,
好坏无心查问究竟。
伐木要会借力使力,
析薪更要依据文理。
天子无理舍彼有罪,
强加于我承担恶名。
天下之高莫高于山,
天下最深莫深于泉,
天下君子不敢发言,
隔墙有耳获罪因言。
至于是否没收鱼塘,
是否充公我的财产?
此身已经自顾不暇,
哪顾怜恤家人家产。
后一篇:在此夜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