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黛琪游历@新西游记 |
玄奘西行苦不苦?玄奘怎么西行的?
这不是问题的问题,困扰着我的内心。
答案是想当然的,也是必然的。
玄奘西行肯定是苦的。玄奘西行就是两个字:吃苦。
但是玄奘的意志如此坚定。他的体力和智慧也是顶尖的,所以他不辞劳苦地前行,终于取得了成功。他所作出的贡献,作为一个佛教徒、翻译家,就是使得中国的佛教律典体系得到大规模的建成和完善。他的《大唐西域记》自然也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但那还附带着别的功能,譬如对于印度历史的发现,以及对中国唐朝了解世界的帮助。他足迹所及,目光如炬,洞悉事理人情,谙熟风土物产,考察政教文化军事。他是个天才,善于学习,善于汲取。同时不得不承认他善于周旋,进退圆融,这不能不说是对佛理的参悟、修行帮了他的忙。
玄奘西行最苦的阶段,在于偷渡过五烽、度莫贺延碛流沙之地、过大雪山。出唐玉门关后,险过五烽,如得天助,有官吏关长愿意助其西去取经。这是玄奘大师为人雅洁、有英操之结果。奘师为人,聪明朗秀,持志专一,在大唐境内以及过高昌国后所得大量无私帮助,均与他人格高洁、学问满腹有关。
莫贺延碛流沙之地,现称“哈顺戈壁”,唐时此处以西皆称“域西”,即今所谓“西域”起点,“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况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鬼魅之所至也。”这里没有关卡和人为障碍,只有自然的凶险,而这凶险是难以克服的。
过了莫贺延碛,得到高昌国和突厥汗的帮助,奘师得以顺利西行。但是,更大的考验还在前面,那就是他后来称之为“大头痛”的大雪山。“山峰之高,暴风雪之烈,飞鸟亦不得过。”“满山冰雪,千年不化,凝云飞雪,曾不暂霁”,“积雪满谷,蹊路艰涉”,强盗出没,以“杀害为务”。
可以说,每一步都充满了死亡的味道,死神的挑战。
而彼时,他没有汽车代步,没有天然气取暖设备,没有充足的后方供给。一切竭尽人力,悉属天命。翻阅奘师西行笔记,看到奘师翻阅大雪山时感慨:若非为取经故,谁能以父母精血所赐之人身涉此凶险。我常想,也许,那个时候,奘师确实是感受到了极惨痛的考验!他的生命、意志遭遇了高强度的挑战,唯此一度,他的感情和意志才对每一个后来者,展现出极为脆弱的一面。
奘师在无比的坚毅坚强之中,偶尔展露出的这一点脆弱,令人动容,令人泫然,令人信服。
掩卷沉思。我们是不可能走那么艰苦的路了。永远都不可能。我们有太现代化的设备,太完备的装备和供给。即使有那么艰险的路存在着,我们也抱着游戏的心态对之,因为,我们的退路、后路太多了。我们什么都有,尤其是,还可以选择走与不走。我们没有那样的毅力和决心,甚至都不必有那样的毅力和决心。流沙在那里,我们驱车驰过。雪山在那里,我们不必攀登。甚至,像有些人所期望的那样,不必吃苦,不必尝试,不必体验。一张飞机票就过去了。
不知为何,忽然一痛哭。
历史的洪流远去。历史不属于我们。历史不属于弱者。
历史不仅带走了奘师,带走了奘师的精神,也带走了那样一个天大地大、可以彼此对峙抗衡一下的人与自然的游戏棋局。在这样一个大棋局上,我们连一颗棋子都不是。我们不被重视,是因为我们不敢承担任何责任。既不肯吃苦耐劳,也不肯忍辱负重,在心魔的天空下驰骛。我们既没有奘师的雅量,也没有修行的心愿。我们等待着成正果,但是不肯付出半点,不管是心胸情怀,还是体力财物。我们只好一无所获,在岁月的流沙里枯萎,在红尘里开不出般若的花。
归来兮,玄奘!
归来兮,玄奘精神!
前一篇:10月6日 天山下的中秋明月
后一篇:10月9日 再谈玄奘怎么走西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