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黛琪游历@新西游记 |
《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是最受人推崇的形象。他身为太乙散仙,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神通广大,可与天帝分庭抗礼。但是,他却愿意做唐僧的徒弟,削发顶礼,护持西行,最后求得金身正果,得道成佛。
在西行路上,孙悟空火眼金睛,手持千钧无敌金箍棒,降妖除魔。如果有化解不开的磨难,还需请佛求菩萨,多方奔波。而唐僧是肉体凡胎,不能识别妖孽,有时候难免责怪悟空好杀生,暴虐粗糙。唐僧还从观音菩萨那里讨得一个紧箍咒儿,动辄念上一念,将那大圣痛得死去活来,哭叫求饶。如此反复多次,大圣的斗战脾气,方挫磨许多下去,从一个不知教化为何物的石猴,成长为心思细密机敏老到的胜佛。
我跟很多人都一样,从小读《西游记》,读出许多想不通,譬如说,为什么不要孙悟空去取经?他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何其迅速稳妥,何必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何必与妖魔鬼怪相遇?省却多少麻烦,带来多少方便。还有一种疑惑就是,孙悟空已经是太乙散仙了,寿齐天地,一身的本领,何必要放下身段去做一个凡人的徒弟,受他的紧箍咒折磨,受他的指责管束,还要遭烟熏火燎忍痛楚磨难,定要个金身正果?
时隔多年,儿时的记忆已经不甚清晰。但最近,在重走唐僧西行路走到新疆的时候,我老是想起这个故事,以及天真的疑问。
贾平凹说,《西游记》里面三个行者的形象,各有所象征和代表。孙悟空象征着人身上的灵性和猴气,沙和尚象征着沉默和憨厚的人气,猪八戒象征着人身上的惰性和猪气。而唐僧代表着目标和进取的精神。没有这几样人物,一个团队就死气沉沉;有了这几样性情气质,取经的事业才能成功。
假设孙悟空一个跟头飞到佛祖面前求取真经,佛祖也慷慨解囊,不需要考验,就把真经给他,孙悟空又一个跟头飞回大唐,宣布真经可以解救众生之在厄危苦。这样的真经,真则真矣,美则美矣,可是取巧之物在俗众眼里,价值几何?对孙悟空来说,他自身没有从取经中获得进益,他还是个暴躁好斗的野猴子,无天无帝,毫无建树。对大唐百姓来说,得来如此轻义轻巧,犹自称它能化灾解厄解民水火,岂非诳骗世道人心?
如此,方能体悟三藏法师取经之苦心,方能体悟孙悟空这样一个泼猴,却能忍受紧箍咒,并且持之以恒,直到师徒四人,果然在西天胜境,取得真经回国。
这才正叫做:
求利要求众生利,
争名当争万古名。
求利要求众生利,
争名当争万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