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月23日 花絮

(2006-08-23 17:39:40)
分类: 黛琪游历@新西游记
很多年前,发现自己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力,就是当身处某些场景,会觉得依稀仿佛,自己曾经见过。很多年以后,又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那就是说,我这种感受力并不稀奇。但我是个敝帚自珍的人。有些时候,一刹那的印象,对于别人,连一阵风算不上。对于我,却会深深地刻在心里,直到自己能够领悟、能够消融。在内心的记忆力,我似乎是一只常常病痛的蚌。
 
有网友给我留言,说我忽略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甘肃曾经发生的最为悲壮惨烈的故事。
 
其实作为历史,人们忽略的都是身边的和眼前的。所以才会有几千年的夹缠不清。几千年前的人类史,细节都已经模糊。甚至连框架都是猜想。而不才如我者,更是沾染了一种坏毛病,两千年内的历史,完全不感兴趣。所以至今,都是个无知之徒。
 
网友所云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悲壮惨烈,是说西路军在甘肃、青海长征的故事。
 
我们此行队伍从永靖进入武威之前,曾经经过乌鞘岭。那里海拔如此之高,西来的火车东归时,需要两个车头才能拉动。在那崇山峻岭之上,耸立着西路军长征纪念碑和英雄纪念碑。但乌鞘岭只经过了西路军么?
 
霍去病经过,苏武经过,张骞经过,唐玄奘经过,诗人经过。大军猎猎,孤臣铮铮,取经人古道西风瘦马。这里六月飞雪,“风头如刀面如割”。战争,隔绝,求索,和平难以永恒。和平易碎。匈奴的马刀无情地卷过来卷过去,汉家的战车也无情地碾过来碾过去。每一个具体的生命,都是如此易碎的可珍贵的血肉之躯,以及那一点点幽微灵性。如灯盏遇到狂风。难以解释的命运,一个民族与一个人。
 
令人下泪的历史,无法卒睹的历史。
 
一路行来,看到过和平盛世人们才有的舒畅和欣慰,安宁和折腾。
 
在武威,乞丐和客人在饭馆里彼此相安无事,老板不驱逐任何一方。
 
在张掖二中,民勤会馆遗址仍在。只是没有人在那里祭祖、议事。它作为文物存在,没有活起来。在二中的门口,悬挂着红色横幅:“名校飞出金凤凰,热烈欢送我校丁霞考中北大”。
 
在网上,人们对于清华新生入校家长露宿校园议论纷纷。
 
我在张掖街头走过,太阳很大。街上的冰镇杏皮茶味道比酸梅酒还好,更加悠长清冽。喝了一杯又一杯,把人家半桶都喝光了。燥热如冰雪消散。
 
在邮局寄东西。漂亮的女职员态度那么亲切,我都忍不住要夸她是个好心眼的人了。好心眼的人才会把事情做得那么周到。
 
隔壁有个老头来寄包裹,是自己编的《朱氏家谱》,收录了包括自己孙子辈的六代人记录,有照片有文字,连身体将康强弱状况都写在里面。看了有些动容。
 
人是很渺小的,渺小到一点点小事都会叫我感动莫名……
 
在永靖,吃完早餐,身上只有一块二毛零钱,卖豆浆的小妹说一块二就够了,饶了我三毛钱。在张掖,前天中午,卖粉的老板娘饶了我一毛钱。在新世纪酒店,因为某件事情,她们饶了我好多件衣服的洗衣费。
 
吃完饭没有零钱,老板任凭我走很远去换钱,一点都不担心我跑掉。
 
因为找不开零钱而饶人,我只在甘肃遇到过。
 
越往西,越感到,这里的人们,自有一套生活方式,更传统、更自然、更活泼。
校长说,“礼失求诸野”。礼,有提纯和雅化,也固定了人之为人的优越和高贵,但它本身是活泼的,是法天象地出于自然的。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那个“礼”,但是这些我感到心里很舒服。
 
张掖还有一段不到百米的明城墙遗址。还有一带苇子河。快到秋天了,苇花快开了,我可以想象其美景。
 
站在钟鼓楼下,恍惚起来。似乎这是很久远前的一个下午,在汉中,在北京,在某个夏日沉闷的午后,或者一场午睡醒来后的短暂迷糊。
 
马蹄寺的悬空塔像一个梦境在心头晃晃悠悠。
那些不知名的工匠把自己悬在长绳上。匠人的手,匠人的心,为了信仰或者信念付出了极大牺牲与努力的人。
到那么偏僻的地方把自己的纯善、美感、爱与忧伤,描摹刻画。
明知道不会不朽……
 
无法不感动。
 
这些片断的零碎的东西,记录下来。以免忘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