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今文观止 |
一千零一夜之四
臣夜观天象:哀情记&墓志铭
“臣夜观天象……”
近期心情颇为不佳,难得欢乐。老家远房族亲去世,在冰冷寒冬,倍增不快,添了许多忧怀。不久更有海啸的灾难如好莱坞大片触目惊心地上演,叫人悚然,半夜醒来不觉安稳,于是明灯看书,心却始终不安。
日日回家在夜半,前晚从林中穿过,见一轮明月出于东北方天边,照彻碧宇,天心两排星宿灿烂发光,森然排列,背月而成环拱状。于是想起古人云:“臣夜观天象……”古人所发诘难,往往假借天象,至于是否确实有所言表,我自不懂得,也难信然。
然而近期我却不由自主地感慨命运和天道了。天心叵测,运命难料,人生虽如春花秋草自有时运,却难免凋零之悲,不如意之伤,不管离去的人是否认识,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只要想起那些永不再来的欢笑和熟悉的场景、人面,不由不感到悲从中来,对命运的无力难执。
人生在无奈中长大,也许曾经想要发奋振作,但是不免还是要陷入无奈的低谷里,如此反复,令人乏味而生厌倦之心。可是回头想想,有趣的事情毕竟有限,况且,纵然是有趣之事,难免情绪败坏之时也顿感索然。其实,如此这般那般,理由只有一个:无聊之人,无聊之世,仅此而已。
今年单是自己经手,就做了三个七十年代专题;然而七十年代人的发热程度,却依然不能稍减。此时还有两拨人马在准备七十年代生人的选题,似乎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群,又似乎这是一个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横亘在他们自己心里化成了情结。可是,敏感如我者,对于人群,对于时代,显然失去了更多细微的触觉和感知。
小时候喜欢归类比喻,不仅把人分类,还把种种事物和时间进行归纳,可现在才知道那是一种多么初级的幼稚的认识论。认识世界从归类开始,可是世界却不是以类别的方式呈现的——这中间的距离,我可能走了一二十年;更何况,无勇气如我者,所应致力的,是对自己的能力,还需要进行更大力的冰冻。
在前几天,跟人一再谈到皈依问题,并非缺乏信仰,而是出于对无力的恐慌。一段时间,对于局势的绝望,对于前途的畏惧,使我深感沮丧和无力。2002年烟花事挫折了我的勇气,尚未打击到信心和希望,可今年,在纹风不动的平静之下,我感到紧张和恐怖。夜不能眠,进退失据,彷徨无依,我找不到出路。我想我需要一个护持。
我花了一些时间来考虑和研究皈依问题,选择一个信仰,寻找一个信靠,我想我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资源来解决我的思想困境。但是实际上,我一如既往地失败了:宗教何时变得如此世俗非我所能知道,不过,我还是表达和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尊敬。
我表达和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尊敬,不仅是对于我不能找到最终信仰和目标价值的宗教,还对于我无法了解的世界,人群,死去的人,以及荒谬和世象,以及大自然的无妄之灾,以及那一切施加于人祸之上的有罪的手。
看到有人拿911的死亡人数和此次海啸作比,我感到一阵挟着愤怒的悲哀。天灾无罪,人祸岂能因为害不大而被奖赏?我也看到有人希望这样的天灾来得更猛烈些而深感恐惧。正是这样的罪恶的念头,导致了人类史上连天神都会发抖的所谓正义和勇敢的无尽屠杀。
“死亡封住了我们的嘴……”
看在死去的人的面上,这样的指责,显得过于不知好歹,不知感恩,暴殄生活的天物,活得过于斤斤计较。这样的态度,怎可能获得幸福的一生。
上世纪九九年,我写了一篇小说,叫做《没有葬礼的战场》,至今没有发表,也没有人看过。今天,突然想起这篇小说,是因为,一个朋友跟我谈起,他并不关心死后是否尊荣,他只恐惧面临死亡威胁的一刻,自己表现得没有尊严和镇定,虽然他一贯是尊严镇定的典范。
对于这样的谈话和内容我一贯是后悔,在谈话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使其中断和扭转向乐观祥和的氛围。最终这个谈话不了了之,但是亲爱的朋友啊,我是知道你的,我不会令你想象中的事情发生。
在《没有葬礼的战场》中,我写到:“如果死亡而没有葬礼,不算是尊严的战场,战士也不算是尊严的战士。我们所致力的,不是做个尊贵的战士,而是开辟出一片真正的,有尊严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每个战士都得到应有的尊敬,每个死去的人,都会得到一个尊严的葬礼。”
我不能想象自己像野狗般死去徒留孤魂飘荡,不仅仅是自恋自怜,还因为这样的死状,消解了那赋予我们信念和价值的神圣,给光明和心灵增添了晦暗。一个人的生活,不仅有生的乐趣和幸福,还应该有饱含着亲人悲哀和哭泣的葬礼。
这样的微薄的期待和盘算,正如雨地水泡,正在发生并且迅速湮灭而模糊——虽然我知道总有一时,这一切都将湮灭干净。
“臣夜观天象,看未来不可言说:……”
在昨夜央视一套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开篇,汉武帝对司马迁,神秘冷峻地耳语道:“已经发生和还未发生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天知道!”
我听到一句,不禁耸然动容。
新千年伊始,我是如此哀情难抑,以至于写出了这仓惶不知所云的一篇东东。也罢,就名之为哀情记和墓志铭吧——从上世纪到本世纪,从去年到今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我对自己寄身的这个世界的把握如故,并且可以判断为正确:
臣夜观天象,看未来殊不可论,唯可言者——这是个没有葬礼的时代。
呜呼。
2005-1-3
臣夜观天象:哀情记&墓志铭
“臣夜观天象……”
近期心情颇为不佳,难得欢乐。老家远房族亲去世,在冰冷寒冬,倍增不快,添了许多忧怀。不久更有海啸的灾难如好莱坞大片触目惊心地上演,叫人悚然,半夜醒来不觉安稳,于是明灯看书,心却始终不安。
日日回家在夜半,前晚从林中穿过,见一轮明月出于东北方天边,照彻碧宇,天心两排星宿灿烂发光,森然排列,背月而成环拱状。于是想起古人云:“臣夜观天象……”古人所发诘难,往往假借天象,至于是否确实有所言表,我自不懂得,也难信然。
然而近期我却不由自主地感慨命运和天道了。天心叵测,运命难料,人生虽如春花秋草自有时运,却难免凋零之悲,不如意之伤,不管离去的人是否认识,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只要想起那些永不再来的欢笑和熟悉的场景、人面,不由不感到悲从中来,对命运的无力难执。
人生在无奈中长大,也许曾经想要发奋振作,但是不免还是要陷入无奈的低谷里,如此反复,令人乏味而生厌倦之心。可是回头想想,有趣的事情毕竟有限,况且,纵然是有趣之事,难免情绪败坏之时也顿感索然。其实,如此这般那般,理由只有一个:无聊之人,无聊之世,仅此而已。
今年单是自己经手,就做了三个七十年代专题;然而七十年代人的发热程度,却依然不能稍减。此时还有两拨人马在准备七十年代生人的选题,似乎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群,又似乎这是一个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横亘在他们自己心里化成了情结。可是,敏感如我者,对于人群,对于时代,显然失去了更多细微的触觉和感知。
小时候喜欢归类比喻,不仅把人分类,还把种种事物和时间进行归纳,可现在才知道那是一种多么初级的幼稚的认识论。认识世界从归类开始,可是世界却不是以类别的方式呈现的——这中间的距离,我可能走了一二十年;更何况,无勇气如我者,所应致力的,是对自己的能力,还需要进行更大力的冰冻。
在前几天,跟人一再谈到皈依问题,并非缺乏信仰,而是出于对无力的恐慌。一段时间,对于局势的绝望,对于前途的畏惧,使我深感沮丧和无力。2002年烟花事挫折了我的勇气,尚未打击到信心和希望,可今年,在纹风不动的平静之下,我感到紧张和恐怖。夜不能眠,进退失据,彷徨无依,我找不到出路。我想我需要一个护持。
我花了一些时间来考虑和研究皈依问题,选择一个信仰,寻找一个信靠,我想我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资源来解决我的思想困境。但是实际上,我一如既往地失败了:宗教何时变得如此世俗非我所能知道,不过,我还是表达和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尊敬。
我表达和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尊敬,不仅是对于我不能找到最终信仰和目标价值的宗教,还对于我无法了解的世界,人群,死去的人,以及荒谬和世象,以及大自然的无妄之灾,以及那一切施加于人祸之上的有罪的手。
看到有人拿911的死亡人数和此次海啸作比,我感到一阵挟着愤怒的悲哀。天灾无罪,人祸岂能因为害不大而被奖赏?我也看到有人希望这样的天灾来得更猛烈些而深感恐惧。正是这样的罪恶的念头,导致了人类史上连天神都会发抖的所谓正义和勇敢的无尽屠杀。
“死亡封住了我们的嘴……”
看在死去的人的面上,这样的指责,显得过于不知好歹,不知感恩,暴殄生活的天物,活得过于斤斤计较。这样的态度,怎可能获得幸福的一生。
上世纪九九年,我写了一篇小说,叫做《没有葬礼的战场》,至今没有发表,也没有人看过。今天,突然想起这篇小说,是因为,一个朋友跟我谈起,他并不关心死后是否尊荣,他只恐惧面临死亡威胁的一刻,自己表现得没有尊严和镇定,虽然他一贯是尊严镇定的典范。
对于这样的谈话和内容我一贯是后悔,在谈话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使其中断和扭转向乐观祥和的氛围。最终这个谈话不了了之,但是亲爱的朋友啊,我是知道你的,我不会令你想象中的事情发生。
在《没有葬礼的战场》中,我写到:“如果死亡而没有葬礼,不算是尊严的战场,战士也不算是尊严的战士。我们所致力的,不是做个尊贵的战士,而是开辟出一片真正的,有尊严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每个战士都得到应有的尊敬,每个死去的人,都会得到一个尊严的葬礼。”
我不能想象自己像野狗般死去徒留孤魂飘荡,不仅仅是自恋自怜,还因为这样的死状,消解了那赋予我们信念和价值的神圣,给光明和心灵增添了晦暗。一个人的生活,不仅有生的乐趣和幸福,还应该有饱含着亲人悲哀和哭泣的葬礼。
这样的微薄的期待和盘算,正如雨地水泡,正在发生并且迅速湮灭而模糊——虽然我知道总有一时,这一切都将湮灭干净。
“臣夜观天象,看未来不可言说:……”
在昨夜央视一套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开篇,汉武帝对司马迁,神秘冷峻地耳语道:“已经发生和还未发生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天知道!”
我听到一句,不禁耸然动容。
新千年伊始,我是如此哀情难抑,以至于写出了这仓惶不知所云的一篇东东。也罢,就名之为哀情记和墓志铭吧——从上世纪到本世纪,从去年到今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我对自己寄身的这个世界的把握如故,并且可以判断为正确:
臣夜观天象,看未来殊不可论,唯可言者——这是个没有葬礼的时代。
呜呼。
2005-1-3
前一篇:京都随笔记之十六 难以抹去的场景
后一篇:孤独如梦